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有一件事 很少有人注意。
1062年秋天 包拯去世的第三天
开封府后堂那口老井边 上了锁
原本每天都有衙役打水 那天却没人敢靠近
听说 是娄青亲手把那把锁挂上去的
他没说为什么 也没人问
三天后 城门响起第一声战鼓 匪军攻到了城下
娄青没再回来 井口那把锁 也没再打开过
这事儿 是十几年后一个老衙役说出来的
他说 那天开封府死了四个人
可那口井 才是第五个没能守下来的地方
那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会儿的开封府 不像后来的衙门规规矩矩
它更像一座前线营地
包拯在的时候 开封府的衙役 有两种
一种是办案的 正常流程走文书
一种是“出任务的” 没有编制 没有封号
但谁都知道 他们是老包的底牌
八个人 各有来历
有的出生武学世家 有的是民间拳师
还有的 根本查不到档案
像娄青 就没人知道他是哪儿人 怎么进府的
有人说他原来是押狱的 也有人说是包拯亲自带来的
总之 是那种你喊一声他就能跟你冲出去的人
王朝和马汉 是最早进府的
那时候包拯刚调到开封 需要信得过的人
王朝使长矛 马汉练剑 俩人做事都不声不响
但出了事 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他们
张龙和赵虎进来得晚些
一个练轻功 一个力大如牛
张龙擅长黑夜潜行 常年穿一身夜行衣
赵虎力气大到什么程度?
一次抓逃犯 他一个人扛着两个人从城墙跳下来
脚都没蹬实 但人没放手
他们四个 是后来护送包拯灵柩的人
全程没带一兵一卒
但谁都不敢拦
途中有刺客埋伏在渡口
赵虎就地拔了船篙砸过去
把人和船一起打翻
张龙趁乱潜入林中 追出近十里
回来时手上还带着对方的袖标
上面绣着“江南义军”四个字
事情闹得不小 但最终都压下去了
他们四个没回开封 留在了包拯故乡
据说几年后还剿了一次地方山匪
之后就没人再听说他们的消息
而留下来的四个人
没那么幸运
那会儿的开封 城防其实很松
地方武装大多调到边疆去了
开封府的人 平常查案用得上 打仗真不顶用
可偏偏那年秋天 有股流寇从河南西部一路打过来
十天不到 就到了城下
衙门里能拿得起兵器的 只有几十人
真正会打的 就是那四个
李贵是唯一一个不靠拳头吃饭的
他原本是个文吏 擅长谋略
包拯在时 常让他出军事主意
这次守城 他设计了几个陷阱
确实挡住了第一波
可对方人实在太多
守不住了
薛霸最早倒下
他打得最猛
最后一次冲出去 是为了接一个伤兵回来
结果回来的时候 肩膀上插着两根箭
还背着那人走了几十步
倒下的时候 那人已经断气
他没说话 只是躺着喘
嘴角还咬着一截布条 是他自己衣服撕的
董平守的是西门箭楼
他那箭法 在开封府是有名的
据说百步之外 射飞鸟都能中
可那天箭不够了
他开始用石子
后来石子也没了 他就拼刀
最后一次被人看到 是在箭楼上
一个人拦着三个梯子
箭楼塌了 他也没上来
娄青死得最晚
他守的是府库
城破那天 他还在点兵器数
有人问他:“你还点啥?都打到这儿了!”
他说:“点清楚了 知道死多少人”
他最后一次被人看见 是在衙门后院
那口老井边
有人看到他扔了一把钥匙下去
然后转身上了屋顶
从那以后 再没人看到他
这四个人死后 第二天城就收复了
援军赶到 匪军撤退
可他们已经不在了
衙门做了简陋的登记
四人皆未封赏
理由是“不属军籍”
几年后 有人想恢复他们的身份
但档案找不到了
衙门说:他们是“包拯私属”
不在正式编制里面
有人问老衙役:“那他们到底算什么人?”
老衙役看着那口井 只说了一句
“是最能打的那几个。”
从那以后 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们:八大勇士
参考资料:
王曾主编,《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6年。
李一冰编,《包拯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宋代政法制度研究资料汇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赵冈,《宋代城市治安与基层武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