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不是中国太快,是美国在后退

行业调研报告 · 昨天 22:30
1.png

过去,人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美国的土地;如今,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中国。这句出自《纽约时报》的表述,未必具备判断的权威性,但它确实道出了某种直觉变化:那就是中美角色正在发生置换。一个忙于内斗,一个埋头推进。一个主动拆除制度优势,另一个稳步填补空位。
一、虚耗与积累
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以来,美国的内政重心更加倾向于政治动员和文化议题,而非经济、科技或制度重建。高关税政策依旧是对外政策核心,但并未换来实质性的产业回流。相反,政府削减了科研预算、打击高等教育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甚至减少对半导体、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投入。这一切正构成对美国长期竞争力的系统性削弱。
2.png

中国没有花太多精力参与贸易口水战,而是在持续推进自己的节奏。从电动车、高铁到5G设备和新能源,中国不只是提升产量,更在整合产业链、布局全球产能。比亚迪已在销量上超越特斯拉,展现了整车制造的突破实力;光伏和通信领域也在同步推进,阳光电源、隆基绿能、华为等企业在光伏与通信领域形成了自主体系。中国制造业早已不再停留在“量”的堆积,而是转向“稳”“、准”、“强”的系统性优势。
国家层面的投入也在稳步推进。中国设立了超万亿元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专注投向量子计算、机器人等技术前沿,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每年有约350万STEM毕业生进入职场,支撑起全球最大的工程师人才带。这些工程技术人才不是在实验室里做演示,而是真正投身于产品的打磨和更新,在一次次落地中完成技术的快速迭代。
二、成果已现,误判仍在
中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推出ChatGPT产品后,引发西方科技圈关注;华为靠自主芯片和系统扛住制裁,稳住了国内高端机市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数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正在迅速逼近世界最前列。
这些成果背后,是一个典型中国路径:没有围绕某个具体热点做表态,但始终在推进底层能力。而美国在关键问题上反而逐渐失焦。特朗普政府仍执着于关税、制造业口号和短期政治收益,却忽视了制度基础、技术链条和全球合作网络的持续松动。当一国政府开始怀疑自己的科研、教育与技术人才体系,这本身就意味着危险信号。
更大的问题在于认知迟钝。美国政治精英仍将中国视为“低价制造基地”,忽视了过去十年中国产业体系完成的结构性跃迁。他们担心中国产能过剩,却未正视中国在技术控制权上的快速积累: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成本优化,而是对产业主导权的重新布局。
3.png

如果这种趋势延续,未来的技术竞争焦点可能不再是中美之间的对抗格局,而是中国城市之间的竞速态势。合肥在半导体制造环节持续加码,杭州聚焦大模型和产业落地,苏州主攻智能制造,深圳则凭借完整的硬件生态和AI应用能力,持续扩大其在智能终端和通信设备领域的优势。
三、尚未定局
当然,中国距离真正的全球主导地位仍有许多距离。从制度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到原创科技底层结构,中国还有很多短板要补。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也仍无法与英语世界相比,社会开放程度、全球舆论合作能力存在局限。美国虽然在战略执行上失误频繁,但其金融、联盟、文化和军事体系仍稳居全球中枢。
换句话说,中国在接,美国却还没真正放。全球重心正在缓慢转移,但这不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而是一种持续博弈下的位移调整。决定权,依然取决于谁更清醒、谁更务实、谁能持续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技术优势。
美国的问题不是“被挑战”,而是“主动放弃”。而中国的问题,也不是“是否超越”,而是“能否稳住”。
真正的问题不在谁领先,而在谁不再犯错。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