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韩国第 21 届总统大选仅剩半个月,选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18 日晚,共同民主党李在明、国民力量党金文洙、改革新党李俊锡和民主劳动党权英国四位候选人,围绕经济议题展开首次电视辩论。这场唇枪舌剑不仅揭开了候选人之间的政策分歧,更暴露出韩国政坛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在 “三强争霸” 的格局下,谁能脱颖而出,为深陷经济困境的韩国找到破局之道?
一、经济战场:互相甩锅背后的执政困境
首场辩论聚焦 “克服低增长和促进民生经济方案”,却演变成李在明与金文洙的 “互怼现场”。李在明将韩国经济衰退的责任直指尹锡悦政府与国民力量党,更向金文洙 “开炮”:“曾在尹锡悦内阁担任要职的你,难道没有责任吗?” 这番质问直击要害,毕竟金文洙作为前政府核心成员,难以摆脱对现有经济困局的关联。
面对指责,金文洙虽表示 “深感歉意”,却反手回击李在明 “只会反对执政党政策”。双方你来我往的交锋,看似是个人责任的推诿,实则折射出韩国经济长期积弊的治理难题。从制造业竞争力下滑到青年失业率高企,从全球供应链冲击到内需市场疲软,这些顽疾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候选人的相互指责,也让选民对未来政策的可信度打上问号。
二、修宪之争:权力重构背后的政治算计
辩论当天,李在明突然抛出修宪构想,提议总统任期 4 年可连任、国务总理由国会推荐。这一举措看似旨在 “强化责任、分散权力”,实则暗藏深意:4 年连任制既能让总统有足够时间推行政策,又能在中期接受民意检验,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更关键的是,此举或可打破韩国政坛 “青瓦台魔咒” 的宿命,为政党长期执政铺路。
金文洙也不甘示弱,迅速提出缩短总统任期至 3 年的方案,并呼吁将总统与国会选举周期同步。他对李在明连任提议的 “表面欢迎”,实则是想以退为进 —— 通过压缩任期,削弱对手可能的长期执政优势,同时以 “政治改革” 包装自身主张,争取中间选民支持。这场修宪博弈,本质上是两大政党对未来政治话语权的激烈争夺。
三、三强博弈:支持率悬殊下的突围之战
民调数据为这场选战定下基调:李在明支持率突破 51%,一骑绝尘;金文洙以 29% 紧追不舍;李俊锡则以 8% 的个位数支持率,试图在保守派与中间派中寻找突破口。看似悬殊的差距背后,各方都在绞尽脑汁扭转局势。
李在明虽占据优势,但 “高处不胜寒”,任何政策疏漏或丑闻都可能成为对手攻击的把柄。金文洙虽受尹锡悦退党等风波影响,但随着党内阻力减弱,正全力发动 “追赶攻势”,试图通过政策差异化缩小差距。而李俊锡作为 “黑马”,将自己定位为 “替代选项”,既收割国民力量党分裂后的保守选票,又吸引对李在明持保留态度的中间选民,其策略成败或将成为选情变数。
四、整合困局:小党联合能否改写战局?
国民力量党内部的候选人整合失败,让金文洙陷入被动。原本与韩德洙的联合计划告吹,加剧了党内纷争。如今,随着与李在明支持率差距拉大,金文洙仅剩与李俊锡联合这一 “破局” 可能。但小党整合谈何容易:双方理念分歧、支持者重叠度低,强行联合可能引发选民反感,反而加速选票流失。
这场大选不仅关乎韩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走向,更预示着政党格局的重塑。在经济焦虑、政治分裂的背景下,选民期待的或许不仅是华丽的政策承诺,更是一位能凝聚共识、打破僵局的领导者。随着社会与政治领域的辩论陆续展开,这场充满火药味的选战,最终将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