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8月这几天,国际舞台上突然掀起了一阵“担保风波”。普京刚刚在阿拉斯加峰会上提议让中国来当乌克兰的“和平担保人”,中方明确表态“谢邀不接”,才过了三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紧跟着发话,说自己也不希望中国担任担保国。
中俄乌三方短短几天之内接力“拒来拒去”,这场戏看着有点意思,但背后却透露出不小的火药味。尤其是乌克兰的两个理由,让本来一心想“促和”的中国,有点说不出的寒意。
担保国的“烫手山芋”,中乌双双说“不”
先说起因。8月的阿拉斯加峰会上,普京当着特朗普的面,突然抛出一个“和平设计”——参考2022年伊斯坦布尔草案,由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出面,给乌克兰未来的安全兜底,换句话说就是:五大国一起当“保人”,让乌克兰安心停火。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中国。
乍一听,这提议挺有诚意,既有联合国框架,又有多边力量背书。但中国的回应很干脆:我们会继续按自己的方式推动和平,不考虑当担保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8月18日的表态,已经等于礼貌地说了“谢了,不接这活儿”。
这还没完,三天后,乌克兰也来了个更直接的否决。泽连斯基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明确讲,不接受中国成为乌克兰安全保障的担保国,理由还列得清清楚楚:第一,中国在战争初期没有阻止俄罗斯;第二,中国疑似在军援俄罗斯。这相当于是把中方“劝和促谈”的努力一脚踢开,还顺带“补了一刀”。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被双拒”的局面有点奇怪也有点尴尬。本来没打算插手,现在反而成了乌克兰的“靶子”。而泽连斯基的这两条理由,更像是借题发挥,背后藏着更深的算盘。
泽连斯基的两记“指控”,有多少是真刀真枪?
先看第一条——中国没阻止战争。这话听起来像是道德批评,实则站不住脚。中国在2022年冲突爆发后,第一时间就呼吁停火,并和巴西、印度等多国合作提出停火倡议,还专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立场写得明明白白:尊重主权、反对核战争、支持谈判。
至于2014年克里米亚问题,中国当时并非当事方,立场也是一贯的中立,既没有承认俄罗斯的主张,也没有倒向乌克兰。泽连斯基这时候拿出来“秋后算账”,逻辑上说不过去,更像是为了配合当前局势重新翻旧账。
第二条——中国军援俄罗斯。这更是老调重弹。中国从2023年开始就对无人机零部件、芯片等军民两用产品实施出口管控,连欧美都得承认:他们援乌的无人机里,很多芯片其实也是中国制造。换句话说,中国的贸易是对等的,卖给俄罗斯的也卖给乌克兰,自己从头到尾都没选边站。
但泽连斯基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点名中国”,是巧合吗?恐怕未必。战争打到现在,乌克兰国内局势吃紧,战场压力山大,美欧的援助又在缩水,这时候打“中国牌”,既能向西方盟友表忠,又能转移国内焦点,一箭双雕。
中国的冷板凳,其实坐得不亏
有意思的是,乌克兰一边说中国“没伸援手”,但真正接济它的国家名单里,中国一直没缺席,比如粮食贸易,中国是乌克兰最大的小麦买家之一,2022年光是乌麦就占了乌出口总量的23%。到了2025年3月,两国还签了新协议,乌克兰的豌豆和野生水产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给它的农业出口稳住了基本盘。
再看人道援助,从战争爆发到现在,中国已经四次向乌克兰提供紧急医疗物资和救灾资金。这些不是口号,也不是纸上协议,而是真金白银地帮它度过难关。可惜,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并没有换来一句感谢,反而被贴上了“靠不住”的标签。
某种程度上,中国这次冷静地拒绝担保,其实是避开了一个烫手山芋。担保国可不是挂个名那么简单,一旦乌克兰战后局势不稳,谁来负责安全?谁来调解冲突?中国向来主张劝和促谈,而不是给别人打保票,更不想卷进大国博弈的泥潭。
而乌克兰这边,眼下既要靠西方援助,又要面对国内民众的不满。泽连斯基的任期早在2024年就结束了,至今还靠“战时状态”继续执政,合法性本身就有争议。英国媒体甚至爆料说,西方正在悄悄扶持前总司令扎卢日内作为备胎。这种夹缝中求生的局面,才是泽连斯基真正的压力来源。
舍近求远的代价,乌克兰会不会后悔?
从普京提议,到中国婉拒,再到乌克兰反弹,这一连串的操作,说到底,反映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乌克兰到底想怎么走?泽连斯基这次拒绝中国,看似是为了“原则”,实则是战略上的一次误判。
要知道,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能和俄罗斯、乌克兰都保持对话的国家。在战后重建的未来蓝图里,中国不仅有资金、有技术,更有执行力。5240亿美元的重建计划里,哪一项离得开中企参与?如果乌克兰把中国彻底推开,损失的不只是一个“担保人”,而是一整套现实利益和发展机会。
而泽连斯基现在的选择,非但没有让局势明朗,反而更像是把自己送进了一个更难脱身的泥潭。中国本来是想帮着说合的,现在被贴上“靠不住”的标签,那以后谁还愿意出面调解?
从长远看,这场“担保风波”除了让中方寒心,也让外界看清了一个现实:乌克兰想要和平,但它更怕失去西方的“掌声”;而当这个掌声开始变小的时候,它是否还有转身的空间,恐怕就没那么确定了。
局势扑朔迷离,但逻辑却不复杂。中国不当担保,是为了不被绑进别人的剧本;乌克兰拒绝中国,是出于眼前的政治筹码。但在国际政治这盘大棋里,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临时的“工具人”,时间会给出答案。有时候,真正让人寒心的,不是拒绝,而是明知你在帮他,他还偏要把你推开。
参考资料:
泽连斯基很直白的表示,不需要中国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2025-08-22 搜狐网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