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印巴双方保持克制的理由,既不是大国威慑,更不是道德或者良心,印巴两国几乎在同一时间拥有的核武器,是阻止两国扩大冲突的重要原因
有核国家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为数不少,但只有印巴两国,他们手中的核武,自开始研发的那天,就是仅为对方准备的一份“大礼”
印度核武
1974年,印度在拉贾斯坦邦进行了代号“微笑佛陀”的核试验,这是南亚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验,同时也标志着印度正式向有核国家发起冲刺
虽然很多人会联想到,此举是不是为了回应中国在六十年代的核计划,不过印度在核武器上的尝试,其实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
这倒不是因为印度对中国的核计划漠不关心,而是印度实际上根本没想过拥有核武器就能战胜中国
原因在于,印度虽然嘴上不服,但心里早就认定中国是其无法战胜的对手,时间回到1962年
当新中国在古巴导弹危机同期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狠狠教训了印度之后,为求自保,印度仅增强了常规军事力量建设
他们暂时中断了在中印边境上的挑衅动作,并将精力完全转移到与巴基斯坦的竞争上,印度在1965与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连续两次获得胜利,成功实现了肢解巴基斯坦的战略目标
然而印度咄咄逼人的态势,让巴基斯坦感受到了存亡威胁,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之后,只剩下半拉的巴基斯坦为了虚张声势
在战败后临危受命的新任巴基斯坦总统布托,公开表示巴基斯坦必须用核武器保卫自己的国家,“如果印度拥有核武器,我们即使穷到吃草也要获得自己的原子弹”
印度听到之后却不愿意了,刚刚获胜的他们认为,我们吓不到中国,还吓不到你?
于是在巴基斯坦强硬表态之后,女总理英迪拉·甘地指示相关研究人员加速推进印度核计划
1974年5月18日,印度在印巴边境拉贾斯坦邦的波卡兰试验场,成功进行了代号“微笑佛陀”的核试验
此时巴基斯坦的核计划只停留在总统的口头,在印度的对外宣称当中,这次核试验“完全出于和平目的”
暗含的台词则是,如果巴基斯坦胆敢研发核武,那么拥有压倒性核力量的印度将会摧毁巴基斯坦
“微笑佛陀”试验结束之后,英迪拉·甘地所属的印度国大党支持率节节高升,出于对项目的认可,她还亲自授予了项目相关人员莲花勋章
但她认为经过这次实验,印度不仅已经证明了其在核领域相比于巴基斯坦拥有压倒性优势,同时应该也让巴基斯坦没有勇气再与印度进行核竞争
因此印度的核计划在这次实验之后归于平静,此后的整整24年,印度都没有进行下一次核试验
在印度人心中,全世界都应该清楚印度有核能力并予以尊重,但当时间来到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刺激到了印度
这份条约的本意是在全球范围内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然而二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核试验的印度突然意识到,各大国并没有尊重印度的“核地位”
1974年的试验只证明了印度人有能力研究核武器,没有进一步证明印度人真的有核武器,为了避免印度在条约生效后失去发展核武器的机会
当时的印度政府一边以该条约是“歧视性条约”为由,拒绝在第一时间签署,另一方面快速指示相关部门,尽快重新进行核试验,以完善印度的核能力
于是在1998年5月11日到13日,印度在老地方、拉贾斯坦邦的波卡兰试验场连续进行了五次核试验
在印度进行核试验的第一时间,以中美为首的各大国就对印度进行了谴责与制裁,然而最让印度人震惊的是
早已被他们踩在脚下的巴基斯坦这次没有选择放狠话,而是在印度五次核试验之后仅半个月,就在俾路支省查盖山区连续进行了六次核试验
此次试验之前,巴基斯坦从未进行过核试验,就连美国中情局的情报,也在八十年代表示“巴基斯坦可能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尚未组装或部署核弹头”
巴基斯坦在一夜之间跨过核门槛,在核武问题上与印度平起平坐,让整个印度都感到震惊
但当我们把视角转换到巴基斯坦角度,就能意识到他们的核武,是被极限威胁下的必然结果
威胁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不仅是他们的战略失败,同时也让巴基斯坦人感受到了亡国危机
在东巴基斯坦独立之后,印度的整体国力对巴基斯坦彻底形成了碾压态势,同时西巴基斯坦本身复杂的民族构成,也暗示其有可能被印度进一步肢解
战争导致叶海亚·汗政府彻底倒台,前外交部长阿里·布托临危受命,为了给战败找补,压制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信德省内部的独立势力
他在对外表态上极其强硬,不仅声称将对印度进行报复,同时还扬言要发展核武器维护国家安全
1972年1月,布托任命穆尼尔·艾哈迈德·汗为巴原子能委员会,并要求后者在三年内获得可用于核武器的核装置
但核武器的研发谈何容易,布托本人的这一系列动作,在当时只是为了维持巴基斯坦国内稳定,可是印度在1974年抢先一步进行核试验之后
布托实际上就被架在了烤架上,如果巴基斯坦不推进核武计划,那么就证明他们全面落后于印度
但如果巴基斯坦继续推进核武计划,一方面会招致严厉的国际制裁,另一方面他们也缺乏研发核武所需要的核技术,而一个天才的出现,为巴基斯坦带来了追赶乃至超越印度的机会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核武并非中国的技术,从结论上讲,巴基斯坦的核武技术源头是欧美的“管理不严”,再说直白点,就是蓄意放纵
1970年,英国德国荷兰为了发展民用核能工业,签订《阿尔梅罗条约》,并开始建设一个用于生产铀浓缩分析机的集团“尤伦科公司”
尤伦科公司的技术头脑,则是为苏联提供过服务的前纳粹科学家格诺特·齐佩,虽然此人是无可争议的技术大牛
但尤伦科公司的民用背景,让这家公司在招聘时的门槛相当宽松,于是,来自巴基斯坦的技术员卡迪尔·汗
在布托公开放话研究核弹的同一年,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尤伦科公司,又在在尤伦科公司深造了四年之后
莫名其妙地因为布托的邀请,再次回到了巴基斯坦,实际上在印度进行核试验之后,所有人都知道巴基斯坦必然试图发展核武器
但当初极力阻止钱学森回到中国的美国,此时却像瞎了一样,放任卡迪尔·汗从欧洲回到巴基斯坦
卡迪尔·汗的到来为巴基斯坦带来了一位核技术领军人物,同时他在“尤伦科公司”的任职经历
为巴基斯坦通过秘密渠道获得铀浓缩设施打开了口子,1982年,卡迪尔·汗就在旁遮普省的卡胡塔研究实验室成功生产了浓缩铀
两年后,他在与巴基斯坦军政府总统齐亚的通信中,又表示已经具备利用高浓缩铀制造核弹的能力
但为了避免来自境外的制裁与干涉,巴基斯坦并没有贸然进行核试验,也在公开场合始终否认拥有核武器,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自一开始就是为印度准备的,他们的所有下一步行动,也都取决于印度在核武器上的行动
1998年印度突然进行的核试验,不仅让印度瞬间跨过了有核国家的门槛,也让三十年磨一剑的巴基斯坦,意识到他们终于可以将雪藏已久的核武器公之于众
巴基斯坦在印度进行核试验的几乎同一时间,连续六次进行核试验,南亚地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突然冒出来两个有核国家
然而诡异的是,核武器的出现,反而减缓了印巴两国冲突的剧烈程度,就在核试验发生一年之后
印度出动大批战机,对印控克什米尔境内的巴基斯坦渗透者进行了打击,这次冲突短期内造成双方近千名士兵身亡,约两千名士兵受伤
可是在巴基斯坦渗透者撤回境内后,印度除了在媒体上宣传他们的成功之外,并没有进一步扩大冲突的动作与想法
与之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2001年新德里议会大厦袭击事件,以及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之后
印巴之间的核平衡为两国之间的冲突划上了一条底线,但这个前提,实际上建立在更大的印度相对于更小的巴基斯坦的战略优势之上
如果印度的常规能力全面落后于巴基斯坦,那么为了大国的尊严是否会使用核武器,就是值得所有人都担心的一个问题了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