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随着韩国总统选举进入倒计时阶段,一场原本被视为“稳操胜券”的选战,正以超出外界预期的剧烈震荡转向高度胶着。据“盖洛普韩国”5月23日发布的最新民调显示,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的支持率骤降6个百分点,而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洙则迎来反弹,上升7个百分点。两人支持率差距由22个百分点剧烈收缩至9个百分点,形势一夜之间陷入焦灼。
李在明“优势坍塌”,并非空穴来风。作为曾在2022年大选中惜败的候选人,李此次“卷土重来”本被视为在野派的翻盘关键人物,其竞选初期高举“改革经济、清算财阀、推进反腐”的旗帜,一度赢得大量中下层选民支持。然而,随着选战深入,其个人争议、党内矛盾、选民疲劳效应等多重因素开始叠加发酵,李的“安全垫”正在迅速瓦解。
首先是“李在明疲劳症”的集体爆发。作为韩国政坛老将,李在明在政治舞台上活跃已久,身上既有“能干市长”的基层履历,也背负着“丑闻缠身”的争议标签。面对疲软的民众信任度,其竞选策略难以持续焕发新意,尤其在年轻选民中日益显得“陈旧、守旧、无趣”。与此同时,其党内持续“清算派”与“务实派”之间的路线拉锯,也令选民对其领导能力产生质疑。
其次,金文洙虽出战较晚,但起势极快。国民力量党本轮初期操作混乱,一度传出“换人”风波,原定人选退出,金文洙临时“接棒”,使其早期支持率低迷。然而,“低开高走”反而意外转化为优势。与李在明“老面孔”形象不同,金文洙主打“务实派”“稳健路线”,以“经济稳定”“日韩关系重构”为核心诉求,尤其在保守派选区与中产阶层中反响积极。
更为关键的是,金文洙的“转折点”显然已到来。随着前总统尹锡悦宣布退出国民力量党,为金腾出“领导空间”,政党整合与资源重组明显加速。近日的首次电视辩论,金在辩风中摆脱早期“弱势应对”的被动局面,呈现“有理有节”的表现,令不少摇摆选民“重新评估”。辩论被外媒称为“选情转折点”,并非夸张。
此外,改革新党候选人李俊锡的异军突起也不容小觑。此前在多项民调中长期处于“个位数边缘”的李俊锡,此次支持率升至10%,尤其受到青年群体与“反两党”中间派的青睐。他所倡导的“政治去中心化”“反政党联盟式结构”恰好切中当前韩国选民对传统政党权谋政治的极度不满。尽管李俊锡公开表示“战斗到底”,但国民力量党内部不断有声音呼吁其与金文洙“整合候选人”,一旦成功,或将直接改写大选格局。
可以说,李在明目前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金文洙从后方急追,步步逼近,另一方面是李俊锡“搅局提速”,蚕食其边缘选民。更为不利的是,共同民主党的整体支持率也同步下滑,较上周下跌6个百分点,而国民力量党则正好上升6个百分点。这不是偶然波动,而是趋势性的转移。
在此背景下,“李在明会不会翻车”已经不再是无稽之谈。对于曾在一年前因毫厘之差败北的他而言,此次若再次落败,不仅其个人仕途可能终结,更将引发共同民主党内部的路线清算与权力重组。
这场大选对韩国政坛而言意义非凡,不仅关系国家政局走向,更牵动半岛局势稳定、对外政策调整、对美对中战略姿态。在尹锡悦执政期间,韩国在中美之间大幅向美偏移,军事同盟化趋势加剧,半导体战略绑定美方制裁体系,令韩企面临巨大外部压力。而李在明代表的在野路线主张“对美有限对抗、对中缓和”,一旦落选,势必强化美韩战略协同,进一步压缩中韩合作空间。
对中国而言,韩国选情值得持续关注。若金文洙最终胜选,其政策取向预计将延续“亲美安保+亲企经济”路线,在“印太构想”“芯片联盟”及对朝立场上继续向华施压。在台湾问题、供应链安全等领域亦可能更靠近美国战略部署,从而加重中韩关系的不确定性。而李在明若逆势翻盘,虽然并不等于“对华友好”,但至少可能为两国关系留下一定政策缓冲空间。
归根结底,韩国这场选举的最后走向,将由极为有限的中间选民与青年选民决定。当前政治疲劳、经济焦虑、青年失望等情绪正充斥韩国社会,谁能在最后阶段精准调动这些群体情绪,谁就可能实现“最后10米逆转”。
距离投票只剩不到两周,选战进入生死时速。李在明的“铁板”正在松动,金文洙的“狂飙”正在成型。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悬念仍在发酵,但一个可以确定的现实是:这场大选,已不是最初那场“李氏稳胜局”。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