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休赛期的几则动态,串联起职业联赛生态的多元切面。四川男篮的注册禁令、周琦的全运转会抉择,以及北京主帅许利民面临的执教压力,既反映个体命运的转折,也折射出联赛发展的深层命题
四川男篮因未履行国际篮联仲裁结果遭注册禁令,核心矛盾源于外援乔丹·克劳福德的薪资纠纷。这位曾单赛季场均36.5分的得分手,在2022-23赛季后持续追讨欠薪,最终通过国际仲裁迫使篮协介入。事件背后是民营俱乐部的共性难题:本赛季9胜37负的战绩已暴露竞争力断层,而资金短缺导致的引援停滞,更让球队陷入“成绩低迷-吸引力下降-投资收缩”的恶性循环。
对比国企背景球队的运营模式,四川的困境尤为显著。辽篮主帅杨鸣曾指出,小球市俱乐部在资金规模、地域资源上的天然劣势,使其难以参与球星争夺;广东主帅杜锋亦提到,类似山西、上海等有财政支持的球队,在外援选择上具备更大灵活度。当篮协推进归化政策时,这类俱乐部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剧——基础薪资发放尚且困难,更遑论承担归化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队史三次进入季后赛均依赖“三外援政策”红利,如今政策调整叠加资金问题,传统建队模式难以为继。如何通过青训体系建设或商业开发破局,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的紧迫课题。
周琦确认代表四川出战2025年全运会,这一决定引发多方讨论。从规则层面看,四川通过提供顶薪级别的参赛酬劳(600万元)完成签约,虽符合注册流程,却触动辽宁等队的利益神经——辽宁体育局已就“短期高薪挖角”向篮协提出申诉。
从竞技角度,周琦与孙铭徽、胡金秋组成的内线组合堪称“全运顶配”,其身高、移动能力与大赛经验的叠加,足以改变传统强队格局。但需注意的是,周琦在本赛季总决赛期间因眼伤佩戴护目镜作战,长期高强度赛事对其身体状态的消耗值得警惕。北京队则需直面内线重组压力:失去场均贡献18.7分10.3篮板的防守核心后,范子铭与邹雨宸的组合能否填补空缺,将直接影响球队新赛季竞争力。
全运会的“短期组队”模式,本质是地方体育政绩与球员个人收益的博弈。这种灵活机制虽能激发赛事观赏性,却也暴露人才流动规则的弹性空间——如何平衡地方利益与联赛长期生态,仍是篮协需要破解的制度命题。
许利民率北京队重返总决赛的成绩值得肯定,但其执教风格仍有讨论空间。总决赛期间,面对广厦队的延误包夹战术,北京队场均失误达17.3次,三分命中率仅32.1%,暴露出战术应变的局限性。外界关于“过度依赖周琦”的质疑,本质是对球队体系多元性的期待。
全运会为许利民提供了证明机会。缺乏外援的赛制下,本土球员的战术执行力成为关键。北京队此次集结首钢、北控双队精英,雷蒙的突破能力、翟晓川的防守经验与廖三宁的节奏掌控构成核心框架,但内线缺少周琦的支撑,需激活曾凡博的潜力——这位新星本赛季展现出锋线持球进攻能力,若能在全运赛场承担更多战术权重,或可成为北京队的破局点。
分组形势对北京队不利:与辽宁、山东同处“死亡之组”,前者拥有郭艾伦、赵继伟的成熟后场,后者具备杨瀚森、陶汉林的内线双塔。许利民的应对策略可能聚焦于防守反击——通过高强度换防限制对手核心,同时利用廖三宁的速度撕开对手防线。正如他在训练中强调的:“没有大个子支点,就需要更频繁的无球跑动和外线传导。”
四川欠薪事件揭示出俱乐部运营模式的单一性:过度依赖企业注资的“输血式生存”,在经济环境变化中脆弱性凸显。联赛可借鉴英超“利润与可持续发展规则”,建立财务公平审查机制,同时通过联盟分红、商业开发培训等方式提升中小俱乐部造血能力。
周琦的转会争议,则暴露全运会与职业联赛的规则衔接问题。或许可探索“全运人才库”制度,由篮协统筹调配球员,减少地方队“高薪突击挖角”的短期行为。至于教练评价体系,需建立更全面的考核维度——许利民将北京队从季后赛边缘带入争冠行列的提升幅度,不应被单一总决赛结果否定。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