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普京突然宣布要在俄乌冲突的边界线设立一个缓冲区,这一决定让世界许多国家为之震惊!那么普京为什么要设立缓冲区呢?乌军是否会允许俄军开展缓冲区的相关作业呢?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最新的全国工作会议上郑重宣布:俄军已决定在俄乌边境设立“安全缓冲区”,并且正在“积极压制敌方火力点”。这番话,不啻于在战场上画出了一条新的红线,也为泽连斯基悄然勾勒出他可能仅剩的“半壁江山”的轮廓。
这条“缓冲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俄方蓄谋已久的战略棋子。
早在2023年6月,普京就首次提出了设立“安全区”的构想。彼时,乌军凭借美制M142“海马斯”系统与ATACMS导弹,对俄境深处展开密集袭击,社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俄罗斯在自己家门口失去安全感,是普京无法容忍的事情。
2024年3月,普京亲临库尔斯克州视察,当时战局胶着,乌军突入该地区建立前沿阵地,俄军则试图全面“夺回”失地。普京当场重申:“必须考虑沿国家边界设立安全区。”这次发言,已不再是设想,而是动真格的军事部署。
从4月起,俄军工程部队在苏梅方向加紧推进,每天推进近1平方公里,部署雷达与防空系统,构建复合式防御带。
“安全缓冲区”的纵深,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面对媒体关于“安全区纵深多少”的提问,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于5月23日公开表示:这属于军事行动的机密,具体由国防部决定。
但他也毫不含糊地指出:“乌克兰当局继续袭击俄罗斯的和平目标和社会基础设施,这反映了其本质。”这番措辞,毫不掩饰俄方对乌军打击的愤怒与反击的正当化。
这一切,清晰地表明“安全区”不是和平象征,而是“进攻性防御”的升级版。
俄罗斯“军事观察网”直言不讳地指出:设立缓冲区是俄军当前在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现,既能打击乌军,又能为未来谈判增加筹码。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这正是俄罗斯式战略的精髓。
而对于乌克兰方面,一片愤怒与不安。
乌克兰外长瑟比加在5月22日晚通过官方回应称:俄方提出“安全缓冲区”的说法,是在国际社会努力推动持久停火与和平进程的背景下,公然挑衅。他愤怒地指出:“俄罗斯才是战争持续的唯一原因,必须对其施加更大压力。”
然而,国际舞台上的谴责,显然难以阻止俄军的推进。普京提出的“安全区”,已远远超越防御的范畴。
从2023年起,俄军对“隔离带”的构想便已成型。俄军事科学院专家伊万诺夫在《国防》杂志中指出:“现代战争已突破传统前线概念,300公里纵深防御成为国家安全刚需。”
这300公里,正好覆盖ATACMS导弹的最大射程。也就是说,俄军要将乌军远远挡在火力圈之外,自己则高枕无忧。
更有甚者,俄军总参谋部流出的沙盘推演图显示,理想中的缓冲区西端甚至延伸至利沃夫边界!虽然这一大胆设想未被官方采纳,但它折射出俄方部分势力的极端战略野心。
这不是一个缓冲区,更像一把钝刀,慢慢切割乌克兰的主权版图。
与此同时,乌军也并非全然被动。乌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丹尼洛夫透露,乌军已制定“弹性防御”计划,组建轻型突击集群并部署“无人机蜂群系统”,试图以灵活机动对抗俄军的硬压战术。
北约更是在最近批准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达600公里的新型导弹系统。这意味着,俄罗斯设立“安全区”的图谋,有可能被更远距离的打击能力所穿透。
但乌军能否有效反制,仍有待观察。当前,俄军在苏梅的推进步步为营,库尔斯克战场成为俄乌双方战略意志的碰撞点。
这场看似“防御”的缓冲区博弈,本质上是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
普京这一“大发慈悲”的姿态,并不意味着俄方不再扩张,而是以一种更隐蔽、更具技巧的方式,将乌克兰控制在一个安全但无力反击的空间里。泽连斯基即便保住了西部“半壁江山”,国家的完整性与主权独立,已被实质削弱。
乌克兰若想突破此困局,除非能依靠更强大的外力援助,或在战场上实现重大突破,但这两者,都遥遥无期。
俄罗斯则通过一条“缓冲带”,将战火隔绝在国门之外,把自己变为“受害者”与“和平维护者”的双重身份,巧妙地在国际舆论中占据有利位置。
中国作为俄罗斯的友好同盟,从这场博弈中应当吸取深刻教训:打造战略纵深,确保边境安全,是任何一个大国的生存之道。
普京的“缓冲区”战略,不仅是军事部署,更是国家安全哲学的体现。它告诉世界,一个强国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军事控制,重新定义边界、权力与和平。
泽连斯基或许还能统领半壁江山,但那已不再是一块完整的国土,而是一块在烈火与钢铁中被迫保留下来的地缘残卷。而普京,或许并不急于吞并,而是要让乌克兰在“被保护”中慢慢失去抵抗的能力。
这场伴随着俄乌冲突的侧面战场已经越发激化,这条“安全缓冲区”也变成了双方又一次的交锋重心。
信息来源:
[1]普京:俄军正在建安全缓冲区 环球时报
[2]普京:俄决定在俄乌边境设缓冲区,相关工作正在进行 环球网
[3]民进党当局将“汉人”表述改为“其余人口”,蒋万安表态 京报网重点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