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穆罕默德·辛瓦尔的尸体,是在一条塌陷的隧道里被发现的。他的兄弟扎卡里亚,连同三个儿子,死于同一轮空袭。
到2025年5月,叶海亚·辛瓦尔的家族几乎被连根拔起,只剩他一个人还活着,或者已经死在更深的地底,没有人知道。以色列媒体在报道这个消息时,语气轻描淡写。
但了解这场战争底牌的人,知道这不是一组“战果通报”,这是一个信号:哈马斯的权力结构,正在塌方。
那份夹在混凝土碎片和文件夹之间的纸,是以军攻入一条地下指挥通道时发现的。笔迹潦草,但落款清晰,是辛瓦尔亲笔。
文件上写得很直白:沙特若与以色列建交,“巴勒斯坦将被彻底抛弃”。这不是一份作战计划,而是一份政治遗书。没有人能否认,这场战争不是为了加沙,而是为了阻断建交。
辛瓦尔不是疯子,他是赌徒。2023年10月2日,他召集哈马斯高层开会,在会上说:“我们再不出手,就等着沙特在白宫签字。”
他看得比谁都清楚,美国要在中东收尾了,对巴勒斯坦的耐心已经用尽;沙特要转向了,王储不愿再为哈马斯背锅。辛瓦尔不是要赢一场战争,他要打断一个进程。于是五天后,“阿克萨洪水”袭击发动。
问题是,他赌错了援军。
他以为黎巴嫩真主党会上场,以为伊朗会动用火箭弹。他以为整个“抵抗轴心”会形成合力。结果真主党只在边境放了几发炮弹,伊朗喊了几句口号,便转向了外交斡旋。
他以为全世界会因加沙的鲜血而停下战争机器,但以色列的战机没有停,拜登的航母也没停,冬天过后,哈马斯的地道里只剩下尸体和文件。
“我们低估了以色列的决心,也高估了盟友的胆量。”这是那份文件里的原话。哈马斯内部有人泄露了会议纪要,以色列媒体也乐得放出来。
他们要告诉世界,辛瓦尔不是狂热分子,而是一个冷静的战略家——但他输在现实上。现实是,没有国家愿意为哈马斯陪葬。
这不是第一次。2006年哈马斯赢得选举后,以色列和美国立刻切断援助;2014年加沙战争后,阿拉伯国家纷纷退场;2021年以色列内部政局动荡,哈马斯却没有抓住机会。
辛瓦尔知道巴勒斯坦正在被“温水煮死”,他要用一场战争让它回到世界舆论的焦点。但这个世界已经不一样了。
2023年秋天的沙特,正忙着跟美国谈芯片和石油定价。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当然希望和平。”
这句话背后,是沙特试图把自己从“巴勒斯坦的监护人”转变为“新中东的主导者”。辛瓦尔再不出手,沙特就将与以色列在华盛顿握手,那将是对哈马斯的公开处刑。
于是他选择了同归于尽的路线。
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陪他走到底。伊朗在战争初期确实释放了一些“支持抵抗”的信号,但很快就明白,这不是一场可控的代理人战争。
这是一次逆潮流而动的孤注一掷。更何况,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已经在推动地区和解。伊朗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拖进一场无底洞式的冲突。
美国人更直接。航母来了,也走了。F-16轰炸完加沙,也开始撤离中东。这不是“背叛”,这是战略退出。
拜登政府不想再为以色列的地面行动背锅,也不想在大选年被拖进一场无法结束的战争。美军的撤离,其实是给以色列提了个醒:你得自己收场。
但内塔尼亚胡还没打够。他要的是“彻底摧毁哈马斯”,这个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他的军队在加沙南部打了八个月,连辛瓦尔的影子都没抓到。但他确实把辛瓦尔的家族打没了。穆罕默德死在隧道里,扎卡里亚死在空袭中,辛瓦尔生死未卜。
哈马斯的回应是:我们可以交换所有人质,换90天停火。这不是谈判,这是求生。更关键的是,他们暗示愿意交出加沙的政治控制权。这等于承认,他们守不住了。
国际社会一边呼吁停火,一边在寻找“谁来接手”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一支由阿拉伯国家支持的临时政权,或者联合国托管机构。
这将是哈马斯彻底退出加沙的开始。辛瓦尔当初想保住巴勒斯坦的政治主权,却可能把它彻底交了出去。
而以色列,看似赢了,实则陷入了外交孤岛。美国退了,欧洲厌了,中国早已表态支持“两国方案”。
只有以色列还在坚持“我们必须解决哈马斯”,但没人再信这个逻辑。当辛瓦尔家族被打光,哈马斯高层几乎清零时,以色列的战争理由也变得越来越牵强。
这场战争的代价已经远超任何一方的承受能力。加沙几乎被夷为平地,以色列的国际形象跌至谷底,哈马斯的武装力量被削成碎片,而沙特,成功地把建交谈判推迟了两年。
辛瓦尔的赌局输了,但他确实打断了沙特与以色列的建交进程。他没能保住巴勒斯坦,却让世界重新提起了“被遗忘的人民”。
他不是个英雄,更不是烈士,但他是这个时代最清醒的失败者之一。他的失败,不是因为判断失误,而是因为世界已经不再为巴勒斯坦腾出位置。
那份文件还写着一个词:“孤立”。辛瓦尔认为,巴勒斯坦正在被阿拉伯世界孤立。这不是愤怒的控诉,而是绝望的笔记。
等他死后,这一页可能会被贴在他身后。但真正该贴这张纸的,不是他,而是那些在沙特办公室里谈价格的人。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