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芷蕾用一个眼神拿下威尼斯影后,华语电影是真的回到“人”上了吗?
颁奖那晚,舞台灯光下她说了一句“大胆追梦,万一实现了呢”,听的人都笑着湿了眼。说实话,这句话之所以能刷屏,不只是励志文案那么简单,更多是因为台下那张经过几年打磨的脸——你能看出努力,看出较真。她成为威尼斯第三位华语影后,又是首位85后,这个时间点自己就像一面镜子,映出华语电影正在发生的悄然厘革。
深入看这部《日掛中天》,导演蔡尚君对演员和镜头的选择告诉了我们一个老但容易被忘的真理:把人拍透,比花哨的镜头更能打动评委和观众。蔡尚君没有去炫技,反而一路做减法,让场景“糙一点”、服装来自批发市场、群演背的是普通的塑料袋,这种接地气的细节反而把观众拖到角色的呼吸里。摄影选了不流行的40mm,盯着演员的半身,这不是技术守旧,而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让心情成为叙事的主角。
演员的“真”是电影出圈的核心。蔡尚君之所以反复看辛芷蕾的舞台剧和早期作品,是在找一种可塑性和真实感的结合。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繁花》里那种为角色奋斗几年、在幕后反复磨合的职业精神。说不装,倔强果敢,这是导演口中的“美云能走路说话快半拍、做事风风火火”的演出逻辑。拍摄现场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张颂文从卫生间出来那一幕,设计了五种入门方式,每一种都合情合理,最后那一下站起走向对面的动作,把两个人之间的疏离彻底放大,这种靠细节说话的演出,才是真正把故事推进的力量。
我有个朋友小李是制片人,他看了放映后直言,这类电影在海外受欢迎,正因为它不像快餐,它留的空隙给观众去填,让人去想。多伦多放映两场都爆满,映后楼道里能听到观众反复讨论角色的选择和情感的流动,这种从内部发生的共鸣,比任何营销都更持久。说白了,评委和普通观众都在找一种可信度:演员是真的在生活,而不是在演出生活。
这部片子的成功,也给创作者提了几个实操层面的启示。作为导演,少一些镜头炫技,多一些在场感,好比试着把镜头焦段缩短到能看清半身心情的范围,艰难但务实地把场景做“活”起来,让美术、服装和道具负责生活气味。作为演员,不只是背台词,更要把角色当作日常去生活,两三年的准备不是噱头而是必须。作为制片,别把演员当成单纯的劳动者,要给他们创作空间,邀请他们参与角色打磨,那种“既是演员又是半个创作伙伴”的状态,能把演出推到更真实的高度。
当然,这种风格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商业片。把人拍透需要耐心,需要更多排练和磨合,这对资金和时间的要求高。临摹外貌风格而没有背后的制作纪律,只会酿成装饰。未来两年内,我倒是倾向于认为影展和一部分观众会更青睐这类以演出和真实生活为核心的作品,但商业片在吸睛和市场回报上仍有它的生存空间,关键是分工和定位清楚。
回到辛芷蕾身上,她的胜利既是个人修为的结果,也像是一面放大镜,让我们看到华语电影正在恢复对演出与生活细节的重视。那句“大胆追梦,万一实现了呢”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观众看到了“实现”的路径:长期准备、在现场较真、演员与创作者的相互信任。说实话,我很喜欢这股回归真实的力量,它既温柔又有锋芒。
你看,电影圈这波厘革不是一夜之间的狂欢,而是好多创作人日复一日的坚持在发光。你怎么看这次辛芷蕾的胜利及其对华语电影的启示?说说你最动容的一场戏,或者你觉得电影里哪种真实感最能打动你?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