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演高中生,我第一反应不是“辣眼”,是心疼——心疼那个熬夜背台词、早上五点出工、却被弹幕一句“奶奶好”瞬间打回现实的陈紫函。
事情发生在去年冬天。
片方官宣她演16岁少女,热搜直接爆掉。
有人甩出她25年前《倚天屠龙记》的剧照,对比现在的杀青照,说“时间在她脸上开了倍速”。
陈紫函没回怼,只是默默把微博头像换成片方承诺的“数字减龄”效果图。
结果正片出来,滤镜没遮住颈纹,远景没藏住手背青筋,观众瞬间出戏。
她自己在《时尚芭莎》里才松口:原来后期技术只完成30%,承诺的AI磨龄模块压根没上线。
一句话,演员背了全锅。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跟头。
明道43岁演《转角之恋》大学生,被吐槽“教导主任混进迎新晚会”;何润东39岁演《彼岸花》18岁校草,滤镜厚到连鼻孔都快磨平;陈道明38岁演《康熙王朝》少年天子,靠演技硬拗,后来他自己都说“以后别再找我演小伙子,我看着都累”。
观众不是苛刻,是同一套套路看了二十年,累了。
为什么片方还死磕“熟脸扮嫩”?
三个字:省成本。
平台买片先看演员表,有熟名字就能预卖海外。
中年演员档期稳、不轧戏、配合度高,喊来就能开机。
真找00后新人?
片酬虽低,却要配演出老师、生活助理、舆情培训,加起来比请一个“自带流量”的姐姐还贵。
于是制片主任拍板:干脆让她回春,反正观众骂归骂,数据照样涨。
但数据也会说谎。
艺恩刚出的陈诉,18到25岁观众对“大龄扮嫩”接受度只剩29%,弹幕里满屏“弃剧”。
更惨的是,片方原本指望的“情怀杀”没出现,35岁以上观众也不买单:62%的人放话“演技可以补年龄差,但别拿我们当瞎子”。
一句话,钱没捞着,口碑先砸。
有人把锅甩给“少女感”绑架,说市场只爱白瘦幼。
我反倒觉得,是编剧懒得写成熟女性。
职场剧女主一律25岁,古偶女主一律18岁,好像30岁以后的人生只剩离婚带娃和婆媳大战。
陈紫函这次翻车,最大问题是剧本根本没给她“年龄过渡”的空间:人物从高中一路演到企业高管,时间跨度20年,却要求她全程保持“初恋脸”。
韩国KBS拍《闪耀的她们》,45岁金荷娜演20岁新人,靠“记忆闪回”结构,把少年戏切成碎片,光影、服装、配乐一起打配合,观众才没跳戏。
人家不是演员年轻,是整套工业在帮演员“隐身”。
好消息是,国内也在补课。
中科院第三代AI年龄模拟系统已经进组《大江大河3》,能实时捕捉面部微心情,自动匹配皮下脂肪厚度,连鼻梁透光率都调。
测试片段里,50岁演员镜头里直接回到28岁,颈纹、手纹同步替换,不靠磨皮。
协会正在起草的《演员年龄适配度行业指引》也写得明白:以后开机前必须做“数字年龄评估”,不达标就换人,制止“先拍后骂”。
说到底,观众不是讨厌演员变老,是讨厌被当成傻子。
陈紫函这次栽了,倒给行业提了个醒:要么给技术投钱到位,要么给剧本改人设,别再让中年女演员在高中校服里硬挤。
听说Netflix亚洲区已经找她谈新戏,让她演45岁职场女魔头,原型就是她自己。
要是真成了,那才是翻身名场面——究竟,承认年龄,比假装18岁更需要底气。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