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的心脏地带,一个曾经饱经战火与贫困的国度 —— 柬埔寨,正以一座耗资 200 亿美元的新机场为起点,向世界展示其雄心勃勃的复兴计划。
这座位于金边郊区的机场,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更是柬埔寨迈向 “东南亚经济新引擎” 的关键一步。
柬埔寨曾因内战、暴力和极端贫困被世界遗忘。但近年来,它以东南亚第三快的经济增速(仅次于印度和越南)重新进入国际视野。首都金边正瞄准成为地区主要经济枢纽,而新机场正是这一愿景的核心支点。
这座机场的意义远超交通设施本身:政府和建筑师希望它成为国家形象的 “门户”,吸引投资、促进贸易,并带动旅游业复苏。数据显示,柬埔寨航空业在 2023 年上半年已接待超 300 万乘客,较疫情前增长 60%,开放天空政策进一步吸引国际航司入驻,为新机场的未来奠定基础。
新机场的设计颠覆了传统机场的冰冷印象,以 “丛林中的航站楼” 为理念,将柬埔寨的自然景观与本土智慧融入现代建筑:
屋顶由轻质钢网格壳构成,36 米跨度的 “结构树” 模拟丛林树干,钢枝延伸形成遮阳屏,既呼应吴哥窟的建筑美学,又通过堆叠通风(冷空气从底部进入,热空气从屋顶排出)和交叉通风(利用墙体缝隙加速空气流动)技术,减少对空调的依赖,适应金边 40℃的高温气候。
机场计划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大面积太阳能板覆盖屋顶,室内遍布绿植,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辅助降温,目标成为 “世界最绿色机场” 之一。
主航站楼的回旋镖型翼廊缩短乘客步行距离,单一屋顶覆盖整个建筑群,光影随时间变化营造动态空间体验。一期工程可容纳 1300 万 - 1500 万人次 / 年,远期规划(2050 年)将扩容至 5000 万人次,规模直逼新加坡樟宜机场。
柬埔寨的野心不止于一座机场,而是以 “第二新加坡” 为目标,复制中国等国家的成功路径。
柬埔寨对中国政策的系统性借鉴,已成为其经济转型的关键引擎。
在产业政策领域,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直接复制中国自贸区经验,通过 “免 10 年所得税 + 一站式政务服务” 模式吸引 202 家企业入驻,创造 3.2 万个就业岗位,2023 年出口额占全国 15%。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
这种 “园区 + 政策” 组合拳,使特区内工人月薪达 300 美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成为东南亚产业转移的标杆。
农业领域,柬埔寨引入中国订单农业模式,磅清扬省农民与中资企业签订协议,标准化种植的辣椒直接进入湖南剁椒生产线,带动区域农业产值增长 40%。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助力柬埔寨实现 “数字基建跨越”:中国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使城市高速互联网覆盖率达 92%,农村达 65%,本土版 “滴滴打车” 注册用户突破 200 万,移动支付覆盖率从 2018 年的 15% 跃升至 2023 年的 45%。
最具突破性的是政务改革,柬埔寨 2024 年上线的 “单一窗口” 系统将企业注册时间从 7 个工作日压缩至 1 天,数字政务覆盖率提升至 60%,世界银行评估其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跃升 23 位。
正如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所言:“中国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但真正的成功在于让这些政策在柬埔寨土地上生根。”
而新加坡凭借低税收、亲商环境和樟宜机场的枢纽地位,从资源匮乏的弹丸之地崛起为全球金融中心。
樟宜机场每年处理超 6000 万人次,贡献 GDP 的 5% 以上,其 “航空 + 旅游 + 贸易” 的模式成为范本。
柬埔寨的区位优势与之相似:地处东南亚中心,新机场辐射中国、东南亚及澳新市场。正如迪拜依托国际机场实现经济多元化,柬埔寨希望通过新机场吸引高端旅游(2023 年上半年外国游客同比增长 200%)、电子制造等产业,降低对农业和纺织业的依赖。
尽管愿景美好,新机场仍面临质疑:200 亿美元投资相当于柬埔寨 2022 年 GDP 的 12%,部分资金依赖国际贷款,需警惕债务可持续性。
柬埔寨金边
金边现有交通网络能否支撑机场客流?规划中的轻轨和高速公路若无法按时完工,可能影响枢纽效率。
运营世界级机场需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柬埔寨教育水平能否匹配需求?
从航站楼的钢构 “树干” 到传统茅草屋顶的通风智慧,新机场是柬埔寨对过去的致敬与对未来的宣言。它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一个国家在废墟上重建希望的象征 —— 正如视频中所言:“一栋建筑无法改变一个国家,但它能推动国家走向命运的转折点。”
当第一架航班降落在这片 2600 公顷的土地上时,柬埔寨或许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以开放的姿态连接世界借鉴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用建筑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经济奇迹。
文章来源:6小时字幕组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