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国际刑事法院正逐渐成为西方的政治工具,从选择性起诉非洲领导人到对巴以冲突的差别对待,这个本该维护国际正义的机构,越来越像戴着法律面具的政治傀儡。
当发展中国家在昂贵的诉讼程序中沦为"待宰羔羊"时,中国出手了:一个以东方"和合"智慧为核心,专门通过调解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国际调解院”宣告诞生。
环球网消息,王毅外长将于本月末在香港正式签署《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届时将有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近60个国家代表到场。
当天还将举办国际调解论坛,重点探讨国家间争端调解和国际投资商事争端调解两大议题。
国际调解院的首批19个参与国中,亚非拉国家占比超过80%,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问题:当赞比亚为应对国际仲裁耗尽三年财政预算,当刚果金因诉讼程序陷入外交孤立,现行机制早已异化为"富国的法律武器"。
而选择香港作为国际调解院总部,是因为这座融合中西文化的国际大都市,既有普通法系的专业积淀,又背靠祖国大陆的雄厚支持。
数据显示,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处理的案件数量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球前三,其调解成功率高达72%,远超海牙国际法院的判决执行率。
可以说,香港就像一块法治试金石,既能确保程序正义,又能避免西方把持的国际机构那种意识形态偏见。
当塞尔维亚与科索沃的争端、南苏丹部落冲突这些西方司法体系无力解决的难题被摆上调解桌时,世界需要的不再是零和博弈的法庭对抗,而是共商共建的调解,而这正是东方智慧。
由此可以看到,东方治理哲学正在改写国际规则。
与西方主导的诉讼机制不同,调解追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法律判决,而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就像中国古话"冤家宜解不宜结",调解院的核心在于通过对话消除分歧而非强制裁决。
但当小国卷入国际仲裁,往往要承受数百万美元的诉讼成本。美国问题专家吕祥表示,非洲国家在过去二十年里支付给西方律师事务所的仲裁费用超过170亿美元,但执行到位的赔偿金还不到十分之一。
而国际调解院倡导的"定分止争"模式,将诉讼对抗转化为协商对话,这种低成本解决方案直击发展中国家的痛点。
塞尔维亚代表曾在筹备会议上坦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法庭上的胜负,而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
对于国际调解院的成立,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人是匈牙利,因为就在中国宣布这一消息后,匈牙利立马宣布退出国际刑事法院,是不是为了加入国际调解院我们不得而知,但匈牙利的操作的确给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风生水起,显然刺痛了某些美国某些政客的神经。
就在香港签署仪式倒计时之际,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上演了荒诞一幕。观察者网消息,美国务卿鲁比奥第一个急眼!
在日前的听证会上,竟将USAID预算削减与中国崛起强行挂钩,他声称:"即便我们裁撤90%的对外援助,中国也休想取代美国!"
“休想取代”四个字何其可笑?靠嘴说管用吗?这番歇斯底里的咆哮彻底暴露了美国的焦虑。
我们先来看看鲁比奥拙劣的表演,他一边否认中国的人道主义贡献,一边对USAID的斑斑劣迹避而不谈。这个长期以援助为名搞政权更迭的机构,此前刚被曝光在玻利维亚资助反对派团体。
更讽刺的是,当美国削减30亿美元全球疫苗援助预算时,中国同期向非洲交付了18亿剂新冠疫苗。正如阿尔及利亚代表所说:"有些人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自然看不见中国建造的医院和铁路。"
所以,西方媒体炒作"中国挑战国际秩序"的论调根本站不住脚,中国从来都不屑于“代替”美国,而是要发展多极化秩序。
鲁比奥们或许还没意识到,真正动摇美国领导地位的并非中国,而是他们自己的双标做派。当美国继续阻挠国际刑事法院调查盟友时,发展中国家早已看透"规则基于秩序"的虚伪性。
从海牙到香港,从对抗到调解,国际治理体系正在经历范式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提供的不仅是新机构,更是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思维。正如非洲联盟代表所期待的:"我们不要教师爷,需要的是平等的对话者。"
当60国代表齐聚香江之畔时,他们签下的不仅是一纸公约,更是在书写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篇章。至于鲁比奥的"不准替代"论调,历史终将证明,没有谁能够阻挡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车轮。
接下来,国际调解院的发展可能经历三个阶段:初期必然遭遇西方舆论围剿,美欧智库已开始炮制"调解院是北京傀儡"的荒谬报告。
但随着成功案例积累,特别是在投资争端、跨境环保等领域的突破,其权威性将逐步建立,
最终这套机制可能倒逼联合国改革,最终形成"司法裁决+政治调解"的双轨制体系。毕竟当世界苦"司法武器化"久矣,谁不期待一个真正"中立调解人"?
正如匈牙利用退群表明的态度:当旧秩序失去公平,新规则的诞生便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