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卡车贸易遇冷:从合作到限制背后的故事全记录
2025年7月30日,俄罗斯突然禁止了中国六大卡车型号进口。被禁车辆包括东风、福田、一汽解放等品牌,理由是刹车系统不符合安全标准。这些车在俄市场份额占到近三成,损失对相关企业来说很严重。
俄监管部门称这些车刹车效能差、噪音大,还有紧急呼救设备不合规。这其实是长期摩擦的结果。2024年2月俄方就暂停过某款汕德卡车型审批,这次直接扩大打击面。中国企业只能配合整改,但后续成本很高。
俄罗斯想扶持本土车企。从2022年欧美撤出后,中国车填补了市场空缺。2023年中国品牌在俄汽车市场占有率超五成,2024年涨到58.3%。但2025年上半年俄车市整体销量下滑近三成,中国份额降至55.8%。
俄政府2024年10月将整车进口税从70%提至85%,还说以后每年再涨10%。同年4月要求从中亚转口的车补缴税费,导致通过这一渠道的中国卡车骤减。俄本土企业卡玛兹被宣传成更适应极寒环境,政府官员多次强调进口车缺陷,实际是为本土产业铺路。
中国车企开始调整策略。有人计划在俄建厂,避开高额关税。比亚迪在贝加尔湖边建测试场研发耐寒电池,江淮在新西伯利亚设低温实验室。更多企业转向中东、南美,2025年上半年对沙特、阿联酋出口增长显著。电动卡车因环保和低成本在这些地区受欢迎。
俄工贸部长阿里汉诺夫多次公开批评进口车,称必须加强监管。俄新规要求车企在当地建低温测试中心,外资参与度需达65%。宁波港对中东的汽车专线货运量翻倍,沙乌地投资30亿美元建中国车企组装厂。
俄罗斯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机械类出口转向东南亚增长超120%。陕汽新车型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等待验收,这批车装了电加热排气管。中哈共建的技术认证中心正在制定跨境低温标准。
中国车企将原投向俄市场的钱转投电动矿卡研发。重汽在哈萨克斯坦建组装厂,避免75%的俄罗斯关税。伊尔库茨克的锂电池耐寒改造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
这件事说明单纯靠低价和填补市场空白不行。产品得适应当地环境,政策变动时要有应对方案。中国制造要真在全球立足,得提升技术,多选市场,不能只押宝一个地方。现在车企都在调整,这场风波还没结束。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