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据《环球时报》8月10日报道,近日,伊朗以“为以色列从事间谍活动”之名,处决了一名核科学家——鲁兹贝·瓦迪。
(环球时报报道)
据悉,瓦迪是在原子能体系内任职的核科学家,拥有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核工程博士学位,能长期接触敏感信息。
瓦迪在供述里提到,他在维也纳与摩萨德人员会面五次,被要求开设加密货币账户收款,并按对方指令汇出关于福尔多与纳坦兹等设施的细节。
他还被指向摩萨德提供了与一名在6月冲突中遇袭身亡的伊朗核科学家相关信息。
这意味着,这不是一般的信息泄露,而是直接提供了方便以色列实施斩首行动的具体坐标。
伊朗司法系统强调判决已获最高法院核准,处决意在震慑。
从瓦迪的身份来看,确实是一条“大鱼”,他能接触到很多核心信息,向以色列提供的情报,远比普通伊朗间谍更高端。
对于重拳出击反间谍的伊朗来说,算是个好消息,但考虑到他伊朗人的身份,似乎也没什么好欣慰的。
(伊朗遭到袭击)
在以伊12日战争期间,伊朗遭受了去头部化的组合拳。
伊朗司法系统在6月30日公布的法医汇总数据显示,空袭与打击造成境内死亡935人,其中包含妇孺,较此前卫生部数据有大幅上修。
而以色列方面在战后总结中称,行动击杀了30余名伊朗高级安全部门官员与11名高级核科学家。
独立通讯社的统计也给出至少14名核科学家与专家遇害的口径。
三种口径不尽一致,但指向非常明确:伊朗确实有大量核心人物被斩首。
停火后,伊朗迅速把战时情报失败转化为国内强力整肃。
7月初多方报道显示,安全机构已抓捕数百人,并处决一部分被定性与以色列有关的被告。
8月初,司法部门又宣布近几个月逮捕20名涉嫌摩萨德人员,强调绝不宽恕。
同时,议会推动加重对为敌协作的量刑,强化把涉以情报合作纳入可判死刑的范畴。
(伊朗国旗和以色列国旗)
但还是前文提到的那个情况,这一波被捕与被处决者,几乎全部都是伊朗人,要么就是渗透到伊朗的外国人,反正没有一个是以色列人。
公开报道里,没有出现任何以色列籍人士被伊朗抓获或被执行死刑的可信案例。
伊朗好不容易抓到了一条大鱼,也仍然是一条伊朗内部的大鱼。
这恰恰揭示了摩萨德对伊朗的运作底层逻辑:尽量用伊朗人去做可持续的工作。
一旦触发战时需求,就把这些伊朗内部人士多年积累的信息组装为精确坐标,供摩萨德和以军直接采取行动。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伊朗人总是被招募?
原因也不复杂,制裁挤压下的经济困境、向上通道受限后的倦怠、派系政治中的失望与怨气,加上实打实的金钱与护照诱因,足以撬动一部分人,且能够覆盖各个阶层,甚至包括顶级的核科学家。
(伊朗国内始终不太平)
既然已经被渗透成筛子,为什么伊朗不想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说白了,就是拿摩萨德没办法。
摩萨德的布局是长期的、耐心的,从锁定目标到策反成功可能要花上多年,而伊朗的反制往往是事后反应,缺乏战前的持续预防。
在技术方面,摩萨德整合了人力情报、信号情报、网络渗透与卫星侦察,形成了情报链条闭环,战时可以立即调用。而伊朗的安全机构虽然庞大,但信息割裂、部门壁垒高,跨系统协作效率低。
此外,以色列在伊朗周边多个国家有情报前哨,可以随时进出和补给。
而摩萨德用分布式网络、单线联系降低整体暴露风险,伊朗即便抓到一个节点,也很难顺藤摸瓜清掉整张网。
再加上经济压力与内部矛盾持续存在,新线人源源不断,旧的抓走了,新的很快就能补上。
所以即便伊朗知道自己漏洞百出,也只能被动应对,甚至是眼睁睁看着被渗透。
(摩萨德标志和以色列国旗)
如果把摩萨德在伊朗的布局拆开看,会发现这是一个高度分层、灵活运作的情报体系。
最上层是战略资产,即深藏多年的高价值线人,比如科研骨干、高级官员,他们提供关乎核心设施和关键人物的情报。
中层是操作型资产,提供能拼凑完整情报拼图的细节。
外围则是大量机会型线人,比如司机、旅店老板,负责一次性或短期任务。
招募上,境外接触是主渠道,通过学术会议、培训、商务考察建立联系;境内则利用经济困境和宗派裂痕,辅以金钱、海外护照、家属安置等条件拉拢。
瓦迪这样的案子,正是战略层与操作层的结合。
伊朗这波反间谍行动在短期内确有一定的成效,但能够挖出这样一条大鱼,实际上是因为付出了惨痛代价才做到的。
以色列为了这一波对伊朗的打击,肯定会导致很多线人都被暴露,伊朗如果还是挖不出什么高级间谍,拿也太拉胯了。
但考虑付出的代价,仍然非常可悲。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