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3年来民意大逆转,乌克兰仅24%想打,为何对华态度几乎未变?

卢师评说 · 昨天 20:32
俄乌战争已持续三年之久,民众的激情不再,只剩疲惫。从之前的要胜利到现在的要和平,极具反差。
8月7日,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在乌克兰境内随机访问了1000名15岁以上的受访者。24%的人说继续打,直到胜利;69%的人希望尽快坐到谈判桌上,结束战争。2022年,主张继续战斗的人是73%,支持谈判的只有22%。
基辅,有人在墙上写字:我尽量不在街上走动,这样就不会收到征兵通知。路口的警察和军人开始查证件,盯的是适龄男性。一张张征召令,从窗口塞进来,从路边递过去。有人拿着购物袋被拦下,低声问能不能晚几天报到,家里还有事。对方没抬头,回一句:按流程。
1.jpeg

2024年年底,征兵新政扩面,下限从27岁降到25岁,前线服役期拉长。利沃夫的广场和第聂伯罗的街口,围绕征兵的冲突和拉扯多了起来,视频被传上网,几十秒的画面,评论区一夜之间挤爆。年轻人聊起假体检、聊起给征兵官塞钱、聊起出国想法。不是不爱国,是不想死。家里只要有个青壮年,日子就像悬着。不知道哪天会轮到谁。这种悬着,撑久了,人心会塌。
2.jpeg

战场之外,心理上的疲惫也在发霉。2025年的民调给出一个更刺眼的判断:68%的乌克兰人认为战事不大可能在2026年底前结束,只有四分之一相信一年内能停下。人们不再用情绪判断,开始看条件。战线没出现决定性突破,外交局面也没有关键转折。想要和平是一回事,能不能到手是另一回事。
前线也传来冷暖两重天的画面。顿涅茨克一带,有乌军士兵匿名发帖。他说,和战友进了一家杂货店,里面的人买面包、喝咖啡、刷手机,像过着与战争无关的日子。他留意到那些目光,不是仇,不是热情,是累。店里人不想再看见军人了。
政治层面同样在掉温。今年7月,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数字,让很多人皱眉。泽连斯基的信任率,从2023年5月的74%,降到58%。大家的理由说得很直白:削弱反腐权力,忽视公众意见。灯还没熄,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一项争议法案,两家独立反腐机构的调查和起诉权被拿走。几小时后,总统签字生效。多地连着两天出现抗议,人群举牌,喊得嘶哑。不是不支持国家,是不再愿意闭着眼把一切交出去。
3.jpeg

外部伙伴这块,心里的刻度也在变。2022年,乌克兰人对美国的期待很高,66%的人认可其领导角色。到了2025年,说支持的只剩16%,反对的飙到73%。援助迟到,口径反复,外交表达越听越虚。对比之下,德国的形象在回暖。早期动作慢,挨了不少骂。后边军事和人道援助持续跟上,盖洛普的数字给到一个新位置,63%的乌克兰人认可德国的角色,头一次把美国甩在身后。社交平台的评论一针见血:美国的演讲能填满新闻,德国的卡车能填满仓库。前线的兵更实在。当防空警报响起,挡在头顶的是德国的防空系统,不是某个隔洋的声明。
4.jpeg

至于中国,态度不热,也不冷。2025年的调查显示,只有8%的乌克兰人持正面看法,这个比例跟2022年差不多,基本没动。非直接介入的立场,让人既无高期待,也无强反感。在西方信任起伏的大背景下,这种稳定反倒成了一种存在感。
2022年,举国奋起,战是必须打的;2024年底,征兵扩面,家庭压力陡增;2025年夏,信任滑坡,社会对权力的质疑堆到台面;7月,民调反转成压舱石,谈判的呼声压过战斗意愿。地点也清楚,基辅的墙,利沃夫的街,顿涅茨克的店,议会的大厅。人物更清楚,孩子的父亲,没毕业的学生,前线的兵,签字的官员,国外的伙伴。
有人说,谈判就怕成了屈服。也有人回击,拖下去等同自损。乌克兰人并没有集体转身,他们只是把路放平。要和平,但不是任何条件都行;愿意坐谈,但底线必须写清。
5.jpeg

还有一个细节,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多数人不相信短期内会停战,这并不跟“支持谈判”冲突。相反,正是这种悲观预期,催生了迫切的谈判诉求。要么找到止损的机制,要么就把成本说清楚,让愿意付出的人明明白白。哪一种都比悬空的等待强。
三年里,乌克兰社会的叙事轨迹经历了三次换挡。第一年,勇气压倒一切;第二年,代价逐步显形;第三年,理性上位。把这条线看懂,就不会把民意变化粗暴解读成“怕了”。
战争从来不长在纸面上,民调给了数字,街头给了温度,政治给了变数。真正的推手,是那无数个普通人的选择:躲,抗,等,谈。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