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张舒:菲律宾拉拢印度,抱团取暖还是搅局亚太?

观察者网 · 8 小时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舒】
8月初,刚结束访美之旅却未收获太多的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对印度开展了为期5天的历史性访问。之所以称之为“历史性”,因为小马科斯是时隔18年首位访问印度的菲律宾领导人。
菲印两国媒体吹捧称,小马科斯此访是“最富有成效的访问之一”。小马科斯会见了印度总理莫迪、总统莫尔穆、外交部长苏杰生,期间还专程前往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招商引资”。
菲律宾和印度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不同地缘政治板块,国家利益和战略安排差异性大于趋同之处,但同属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的盟友和伙伴国,又都与中国存在海洋和陆地边界争端,加之印度海洋安全战略长期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因此两国安全和经济合作似乎意有所指。
印菲安全合作虽虚多于实,但二者的勾连无异于为美国一直希望打通两洋地缘政治板块的地理壁垒创造了条件,本地区的地缘政治秩序正在经受更大的考验。
1.png
8月5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与到访的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举行双边会谈前握手。
访印成果虚多于实
小马科斯在出访前的声明中表示,印度是菲律宾的重要朋友,菲印合作潜力很大,两国拥有许多共同的核心利益,包括民主价值观、对基本自由的尊重和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维护。在恰逢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此次访问及其达成的成果必将成为两国关系中里程碑式的举措。可以说,菲律宾方面对小马科斯这次访问寄予厚望,希望菲印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然而却事与愿违。
抵达印度第二天,小马科斯与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了双边会谈,宣布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随之签订了13项双边协议,涵盖贸易、国防、科技、人文交流等。但相比“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仅仅是局部领域的合作,合作深度也受到限制。目前,印度和澳大利亚及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这个层面看,启动建设“战略伙伴关系”虽说标志着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但双边关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同时,细看双边达成的《关于建立菲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宣言》(以下简称“双边宣言”)意向合作多于实质内容,框架宏大而具体机制模糊。
经贸合作方面,菲印双边贸易虽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势头,但承诺开展的优惠贸易协定(PTA)的谈判必将用时颇久,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
防务合作领域,双边合作和战略对话联合委员会和联合防务合作委员会等机制旨在促进各自空军、陆军和海军之间军方参谋人员的互动,但相对于菲日之间签订的《互惠准入协定》(RAA),菲印防务合作深度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两国虽然在双边宣言中提到将在“国防装备的共同开发和生产方面进行协作”,小马科斯总统也对印度产“布拉莫斯”导弹系统颇为赞赏,但并未公布新的购买合同。菲律宾现有的“布拉莫斯”导弹来源于2022年两国签订的武器交易合同,总金额达3.75亿美元,已于2024年4月和2025年4月分两批运送到菲律宾进行部署,射程近300公里,可覆盖南海争议区域。
2.jpeg
“布拉莫斯”导弹俄罗斯卫星通信社
针对地区共同关心的话题方面,小马科斯试图将印度拉入其“南海仲裁案”支持阵营,共同施压中国,但双边宣言仅提到尊重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强调所谓“2016年南海仲裁”裁决的重要性,并未明确指向中国,不难看出印度对此仍有所保留。2023年8月,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中国遵守“2016年南海仲裁裁决”。这是印度首次就仲裁裁决表明立场,而此前印度一直模糊处理,有意避开,并不愿在中菲之间选边。
小马科斯此行寻找美国“替代者”的意图明显,但印度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过多介入菲律宾的对华诉求,即使在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框架内,基于核心利益的错位,两国达成的合作成果有限,存在“空心化”特点。
菲印合作动机:中美因素凸显
理解菲印两国合作动机,需要将其置于中美博弈的全球框架中。近年来,菲律宾通过单边油气开发、利用旧军舰非法“坐滩”仁爱礁、扩建岛礁等单方面不负责任的挑衅行动,企图推动中菲南海争议进一步扩大化、复杂化。
自2016年仲裁庭作出裁决以来,菲律宾一直在各种双边、多边场合中,妄图将裁决写入双边或多边联合声明,本次访印也不例外。菲律宾试图拉拢印度参与南海议题,明确印方对菲律宾立场的支持,强化其在南海的利益诉求。
而菲律宾的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印度的意图。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一直是印度的梦想,在地区事务乃至全球事务中增强影响力是它的目标。印度总理莫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赞菲律宾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和马哈萨加尔愿景(MAHASAGAR Vision)的重要合作伙伴……作为海洋国家,两国之间的海上合作既自然又重要”。
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向东看政策”(Look East Policy)演变为2014年的“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印度将其目光投向了印度洋以外的东南亚地区,从单纯的经济领域拓展到兼具政治、外交、安全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同东南亚国家关系,以对冲中国的地区影响力,重塑印度大国地位。经历了边境冲突的中印两国,关系跌至低点。
可以说,把中国作为假想敌这一“共同价值观”,帮助两国实现了空前的一致。印度将对菲合作视为突破传统势力范围,施加更大地区影响力的关键抓手。8月初在黄岩岛附近海域的海上联合巡逻就是很好的例证,印度媒体称“黄岩岛是中菲之间海上争端的焦点”,这一高调的军事部署很有可能会“激怒中国”(antagonise China)。印度通过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与菲海军的海上能力协作,一方面反制中国在印度洋的港口建设,另一方面在中印边境问题的背景下,打出“南海牌”以增加谈判筹码,迫使中国在边界谈判中让步。
美国的因素同样不可小觑。菲印双边宣言强调自由、开放的印太,直接呼应美国的地缘政治叙事。作为美国印太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参与国,菲印合作必将被纳入美国小多边机制框架中。正如两国双边宣言中所提到的,“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两国将充分发挥双边、地区和国际合作潜力”。美国也乐见盟友伙伴国相互协作,以制衡中国的地区影响力。
3.jpeg
当地时间7月22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亲自赶赴白宫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 视觉中国
菲印合作也是两国面对美国高举关税大棒,互相抱团的无奈之举。印度虽为“四国机制”(QUAD)成员国,但如今2.0时代的特朗普将商业利益置于地缘政治利益之上,印度的对美关税政策遭受重创。继7月底宣布对印度加征25%关税不久,特朗普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进一步加征25%关税,至此美国对印度商品关税税率已达50%。菲律宾作为美国盟友,小马科斯访美后最终获得的关税税率是19%,低于同为盟友的日本获得的15%的税率。对美贸易面临重大损失的菲印,将发挥经贸合作潜力的目光投向了彼此。
同时也要看到,菲印双边贸易虽一直在稳步提升,自2019年以来提升63%达到2024年的33亿美元,但相较而言,中菲2024年贸易额是716亿美元,中印贸易额1384亿美元,菲印经贸联系并不紧密,受美国贸易霸权挤压而抱团取暖的功效不大。
亚太安全秩序新变数?
菲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是对双边关系的提质升级,更触发了亚太安全秩序的新变数,影响力远超双边范围。印度“以身入局”,主动加入菲律宾和美国预设好的“南海仲裁案裁决”叙事,以实际军事存在为菲律宾立场背书,给地区安全秩序带来较大不确定因素。
首先,菲律宾引入印度这一域外实力,试图挑动南海争议进一步扩大化、复杂化,无疑为其他声索国带来了不好的先例,刺激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效仿菲律宾。
其次,印度在双边宣言中支持“基于规则的秩序”,虽未明确要求中国遵守仲裁裁决,但其迎合菲律宾诉求,炒作南海仲裁案,意图削弱中国的合法权利主张,将中国塑造成为“不遵守国际法”、影响“自由开放印太”的“秩序破坏者”。印度的两洋联动策略迫使中国面临来自两个大洋的压力。
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和美国的印太战略也依托菲印合作实现实质性突破。菲印达成的高级别交流对话机制、三军互动机制,尤其是两国海岸警卫队的合作,为印度首次渗透进入东南亚地区防务合作体系奠定了基础;两国海上力量开始共同投射到南海,也为美国突破两洋地理区域限制,真正实现印度洋-太平洋联动拉开了序幕。
毫无疑问,菲印两国行动都在无视东盟中心地位,菲律宾优先寻求域外国家支持,东盟的政治共同体沦为空谈;印度将与菲合作视为“东向行动”政策和实现大国梦的跳板,忽视东盟在稳定地区安全局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小马科斯政府与莫迪当局一拍即合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双方在利益驱动下达成的成果,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空心化和战略模糊并存。菲律宾试图以南海问题作为杠杆,撬动与中国有边界争议的印度一起加入“制衡中国”阵营,从而在美国印太小多边主义合作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沦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代理人。印度则乘机推进“东向行动”政策,以支持与中国有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的菲律宾,来达到对冲中国在印度洋影响力的目的。
当一国将自身定位为大国博弈的关键抓手和战略支点,当地区稳定局势更多依赖域外势力而非本地区国家共同协商,其获得的短暂收益终将被反噬殆尽。
4.jpeg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