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以“报复”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发生的恐怖袭击为由,对巴基斯坦发动代号为“朱砂”的军事行动,宣称向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巴控克什米尔的9处“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发射导弹。
印巴新一轮军事冲突暴露了印巴关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对地区安全秩序造成冲击。
截至5月8日凌晨,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称印度导弹袭击了巴境内包括清真寺在内的6处目标,至少造成31名平民死亡,46人受伤;巴军在反击中至少击落了5架印军战机。与此同时,印巴两军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造成人员伤亡。印巴新一轮军事冲突再次将南亚次大陆推向战争边缘。
印控克什米尔安全困境外溢
“朱砂行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印度莫迪政府自2014年执政以来对印控克什米尔恐怖袭击的既定反应模式,即在第一时间指责巴基斯坦,并通过有限的跨境军事行动产生“震慑效果”。尽管此轮打击在规模上远远超出2016年的“外科手术打击”和2019年的“巴拉科特空袭”,但在行为模式和反应流程上几乎一致。然而,这种“指责—报复”模式的反复运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印控克什米尔的安全困境,反而不断挑起两个事实拥核国家之间的军事对峙,开启南亚次大陆的潘多拉魔盒。
长期以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族群冲突、治理缺失等问题未解,为反政府极端组织活动提供了土壤。自2014年执政以来,莫迪领导的印人党政府试图通过高压管控等强硬手段,压制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分离主义活动。2019年连任后,莫迪政府又废除了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印度宪法第370条,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宣称此举有助于加速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整合,在打击分离主义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永久和平”。在高压管控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安全形势在2019年之后一度出现好转。但今年4月发生的帕哈尔加姆恐袭事件,打破了“后370时代”印控克什米尔安全状况大幅改善的印象。媒体报道披露了大量袭击事件的细节,无疑刺激了近年来持续高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对莫迪和印人党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治理带来负面冲击。
在此背景下,印度在尚未出示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谴责巴基斯坦,将当前克什米尔问题的焦点由印控克什米尔的治理转向了印巴矛盾,或许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国内政治上,印人党当局需要兑现维护国家安全的承诺,回应民众对恐怖袭击的愤怒情绪,维护莫迪一以贯之的强人形象。对外战略上,对巴示强同样能够服务莫迪和印人党当局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孤立、压制巴基斯坦的既定战略目标。印度战略界普遍认为,通过展示军事实力、对巴极限施压,印度能够迫使巴方停止对各类反印极端组织的“庇护”,并为可能的克什米尔问题解决方案创造对印度更有利的环境。
冲突烈度达到上限?
在印度扩大军事行动规模的同时,巴基斯坦对此次袭击的反击力度同样超过此前的两次冲突。
袭击发生后,巴基斯坦宣布击落多架印度战机,保留“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及方式”进一步反击的权利,打破自莫迪担任印度总理以来相对被动的态势,向印度传递“不可随意动武”的信号。与此同时,来自印度的安全威胁在客观上促进了巴基斯坦国内团结与政治稳定,巴基斯坦积极的外交行动亦为解决当前危机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冲突烈度远超此前,双方均为局势缓和保留了空间。据多家媒体报道,巴基斯坦国家安全顾问、三军情报局局长马利克中将已经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开展接触”。为避免冲突升级,印度国内各党派也有意为此轮军事行动“划上句号”。5月8日莫迪政府举行跨党会议,向反对党介绍“朱砂行动”成果。国大党领导人、人民院反对党领袖拉胡尔·甘地亦在会上表态“支持政府为国家利益采取的行动”。
尽管如此,此轮冲突暴露了印巴关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对地区安全秩序造成冲击。印度屡次以“反恐”名义对其他主权国家发动越境打击,并单方面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打破了印巴长期博弈形成的危机管控框架,加剧了战略误判的风险,令地区安全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对于“整合克什米尔”的执念,使克什米尔问题成为莫迪与印人党在选举中收获政治红利的重要议题。教派与族群冲突的不断涌现,刺激了南亚地区国家的各类极端思潮,压缩了印巴两国在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上的回旋余地。
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更应当积极推动印巴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切实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来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书剑
编辑:胡梁
【声明:本号为服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的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