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格局在变,美元的霸权地位好像有点动摇,这让中国人不由得回想历史教训,同时也看到自家战略的稳当之处。
苏联石油依赖酿大祸
苏联当年经济一塌糊涂,主要就是太靠石油出口了。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石油产量高居世界前列,出口收入占外汇大头,这些钱用来进口粮食和技术设备。结果,1986年国际油价从每桶27美元左右直线跌到10美元以下,这下子苏联财政直接崩盘。开采成本本来就高,油价一低,收入锐减,外汇储备快速耗光。苏联领导层也没及时调整经济结构,重工业偏多,轻工业和农业跟不上趟,导致粮食短缺,工厂开工不足。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东欧国家也受牵连,因为苏联没法再低价供应石油,那些国家经济一乱,政治就动荡了。
苏联本想用石油换取政治影响力,结果油价一跌,盟友都散了。经济单一化是根源,石油收入占预算比重太大,一旦市场波动,就扛不住。苏联高层也没能有效应对,改革举措乱套,加速了整个体系瓦解。1991年底,苏联解体,这教训太深刻了,中国人一看,就知道不能走老路。
苏联的错,就在于忽略了内部改革,外部依赖太重,导致一损俱损。中国吸取这个经验,坚持改革开放,搞好国内循环,避免外部冲击直接打垮经济。而且苏联石油产量1988年达峰值后下滑,经济增速从正转负,失业率飙升,通胀失控。这些数据摆在那,提醒我们,资源依赖是条死胡同。苏联没处理好党政关系,领导层僵化,也加剧了问题。苏联的石油出口模式,本来是优势,结果变成包袱,中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绝不重蹈覆辙。
沙特结算转向新格局
沙特阿拉伯作为石油大国,长久以来石油贸易多用美元结算,但最近几年开始变了。1974年,美沙签了个经济合作协议,主要谈军事保护和投资,没硬性规定必须用美元卖油。可现在,沙特在探索多元化,2023年跟中国加强合作,部分石油贸易试用人民币结算。中国是沙特最大原油买家,2023年进口占比高达84%,贸易额超千亿美元。沙特“2030愿景”计划要减石油依赖,发展新能源和制造业,中国企业参与其中,提供技术支持。
沙特没正式宣布不续签什么50年协议,那其实是误传,真实情况是沙特一直能选其他货币,现在只是更开放了。2024年,沙特加入mBridge项目,测试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这跟中国央行合作密切。沙特这么做,是因为美国页岩油兴起,减少了对中东石油需求,沙特得找新伙伴稳经济。中国调解下,2023年沙特伊朗恢复外交,这稳定了地区局势,也便利了能源贸易。沙特采购中国设备,扩大“一带一路”项目,港口和高铁建设推进中。人民币在沙特石油贸易中占比虽小,但逐步上升,2023年跨境结算额增长50%。美元仍占主导,但多极化趋势明显,沙特不愿全绑在美国身上。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正好契合沙特需求。
中国战略布局避风险
中国从苏联教训中学聪明了,绝不让石油依赖拖后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结构调优,重工业农业服务业并重,创新驱动增长。能源策略多元化,进口来源从中东到非洲拉美,不吊死一棵树。国内开发页岩气和清洁能源,风电太阳能装机世界第一。面对全球油价波动,中国外汇储备充足,汇率稳得住,不会像苏联那样外汇枯竭。沙特转向中,中国深谋远虑,推动人民币结算,降低美元风险。2023年后,两国合建炼油厂,绿色能源项目增多。
未来,中国继续扩大“一带一路”合作,沙特基础设施获益大。能源转型中,中国电动汽车销量领跑,充电网络遍布,减少石油进口依赖。苏联崩溃警示中国要策略稳健,确保可持续增长。后续,中国需持续创新,建好能源储备,扩展国际合作。结合苏联经验和沙特变化,中国布局长远,避免单一依赖,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