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印度,正站在一个看似辉煌却又无比凶险的十字路口。现任总理莫迪,正带领着这个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豪赌。
然而,当我们看懂了尼赫鲁当年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或许就能理解莫迪此刻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早已深陷的绝境。这不仅仅是两位政治人物的宿命轮回,更关乎印度未来数十年的国运。
尼赫鲁的时代,印度刚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不结盟运动”创始人的姿态,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赢得了独特的国际地位,可谓是左右逢源,风光无两。
当时的印度,手握着大国争相拉拢的政治资本,尼赫鲁本人也怀揣着将印度建设成一个“有声有色”大国的雄心壮志。
他选择了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倾全国之力发展重工业,试图通过五年计划一举实现工业化,赶超世界强国。
这场豪赌的初衷不可谓不宏大,尼赫鲁坚信,“没有重工业,任何一国都不可能有保护它的自由和独立的力量”。
然而,这场脱离印度国情的豪赌,最终却以惨淡收场。过度偏重重工业,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的短期利益,导致印度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粮食产量长期无法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
更为致命的是,尼赫鲁在外交上的理想主义,让他对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严重误判。他将“印中是兄弟”的美好愿景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础,却忽视了边境争端的现实复杂性,最终在1962年的边境冲突中遭遇惨败。
这场失败不仅击碎了尼赫鲁的大国梦,也让他苦心经营的“不结盟”理念核心破产,印度不得不转向西方寻求援助,政治信仰随之崩塌。尼赫鲁的下场,是国家战略与国力现实严重脱节的必然悲剧。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莫迪似乎正在重蹈覆辙,甚至赌得更大,也更决绝。莫迪上台后,同样面临着一个极佳的国际机遇期。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西方国家寻求“去风险化”的背景下,“印度制造”的口号应运而生,被寄予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厚望。
莫迪政府雄心勃勃地推出了覆盖汽车、电子、制药等25个产业的庞大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升至25%。
与此同时,在外交上,莫迪放弃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转向“多向结盟”,在美、俄、中等大国之间纵横捭阖,试图实现利益最大化,将印度打造成“全球领导型大国”。
表面上看,印度经济近年来确实保持了高速增长,GDP总量甚至在2025年初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并且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世界第三。
莫迪本人也凭借其强人形象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动员,获得了巨大的国内支持,成功连任三届,成为继尼赫鲁之后的第一人。
然而,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景象之下,潜藏的危机比尼赫鲁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莫迪的第一场豪赌——“印度制造”,正面临着官宣失败的尴尬境地。根据媒体2025年3月的报道,印度政府已悄然终止了一项耗资2300亿美元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
这项计划实施四年后,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从2015年的15.4%下滑至14.3%,远未达到25%的目标。制造业就业岗位更是出现了惊人的流失,从2017年的5131万锐减至2022-23年的3565万。
这场豪赌失败的根源,与尼赫鲁时代如出一辙:脱离国情。
印度服务业占比超过50%,而制造业基础薄弱,试图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迈向强国,导致产业结构畸形。同时,尽管号称拥有“8亿年轻人”的人口红利,但具备必要技能的劳动力占比极低,庞大的人口并未能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
莫迪政府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吸引外资,却因为营商环境恶劣、政策摇摆不定而被外界贴上了“外资坟场”的标签。
2025年5月,印度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同比暴跌98%的消息,更是为这场豪赌的失败写下了沉重的注脚。
莫迪的第二场豪赌,则是将整个国家捆绑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战车上。
这一策略虽然在短期内为莫迪及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赢得了大量选票,巩固了执政地位,但从长远来看,却为印度社会埋下了巨大的分裂隐患。
莫迪政府推动的《公民身份修正案》等一系列政策,加剧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等少数族裔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社会撕裂日益严重。
这种内部的紧张关系,极大地消耗了国家发展的精力,也使得任何旨在推动结构性改革的努力都变得举步维艰。
在2024年的大选中,印度人民党虽然赢得了胜利,但议席数量大幅减少,首次未能获得议会下院的半数席位,不得不依赖执政联盟组建联合政府。
这标志着莫迪“一党独大”的强势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改革将面临盟友更多的掣肘,政治格局变得愈发复杂。这种局面,与尼赫鲁晚年因改革无法推进而陷入政治僵局的困境何其相似。
在外交这盘更大的棋局上,莫迪的豪赌同样充满了风险。
他试图利用大国矛盾左右逢源,但这种走钢丝的策略正变得越来越危险。尤其是在2025年,美国对印度持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的行为采取了惩罚性措施,额外加征25%的关税,使得印度对美出口商品面临总计高达50%的关税壁垒。
这一举动严重冲击了占印度GDP约2%的对美出口,让莫迪政府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为了应对美国的压力,莫迪政府被曝出正在寻求改善对华关系,甚至计划七年来首次访华。
这种“急转弯”式的外交调整,恰恰暴露了其“多向结盟”战略的脆弱性。一旦大国博弈的棋盘发生变化,印度随时可能从棋手沦为棋子,失去战略自主性。
莫迪政府希望通过强硬姿态和战略投机来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但正如尼赫鲁在1962年得到的教训一样,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最终是由其真实的综合国力,而非投机取巧的外交手腕所决定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莫迪治下的印度经济,呈现出一种极不健康的“K型复苏”。经济增长的红利被少数富豪和大型企业攫取,而广大底层民众和中小企业却在困境中挣扎。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2025年第一季度城镇15至29岁人群的失业率高达17%。
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正在不断积累社会矛盾,随时可能引爆为大规模的动荡。莫迪政府承诺的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和增加就业机会,在巨大的财政压力和结构性困境面前,更像是难以兑现的选举支票。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尼赫鲁的悲剧在于,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去追逐一个超越国力的梦想。他留给印度的,是一个结构失衡的经济、一场屈辱的战败和一个破碎的大国幻梦。
而今,莫迪正站在相似的悬崖边。他所进行的制造业豪赌、民族主义豪赌和外交豪赌,每一步都走在钢丝上,每一步都可能将印度推向深渊。
尼赫鲁的下场,是印度国运的一次沉痛教训;而莫迪的绝境,则可能是这次教训的再次上演,甚至代价会更加高昂。
印度,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是否还能承受得起又一场以国运为赌注的豪赌?答案,或许就写在历史的轮回里,也掌握在莫迪未来的每一个抉择中。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