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处理那21万台湾军人?这个问题真的是一头撞在现实上,没人能躲开。你别说,咱们老百姓一提统一,总会担心:“万一乱起来,怎么办?”毕竟几十万军人,谁都猜不到人心怎么转向——有些人怕麻烦,有些人怕斗争,有些人光想着自己能不能被安置好,谁敢保证不出事?但你要问得细点,其实毛主席在几十年前就给过答案了,只是那会儿情况比现在还难。
1927年那会儿,江西永新的三湾村。天气刚转凉,全是秋后草色。毛主席刚刚带着一帮人马,从湖南、江西一带冲出来。你别说,最初计划是直捣长沙,结果呢,仗还没开打好,敌人一下子就压倒了阵脚——打仗不是自己拍板就能赢的,那年起义军里,走出来的人越来越少,士气也消散在田野里。到三湾时,人真的只剩下几根骨头。五千人队伍最后只剩不到一千,快要一锅粥了。
你要是一个普通士兵,那天晚上估计就是迷糊着,想着家里地有没有丢,城里到底还回得去。这支队伍里各色人等,混成一团。老国民党的军官,乡下娃娃,连井冈山一带的绿林草寇都混进来了。有的满脑子升官发财,有的啥也不想,就想挤回老家烧水种田。毛主席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杂牌军,明天就能散伙。你可别怪人心烦乱,那时候没人觉得革命真能成功。
毛主席晚上没睡,叫了几个心腹,围坐一圈,硬是把局面扒拉清了。咱懂军事的不一定懂“人”,但毛主席懂。方案有三条:队伍精简,师改团,人数少点,必须精神足;把党支部建进每一个连,士兵委员会,官兵平等,谁也别再玩老官老兵那套;最棒的细节,是来去自由,愿意留下干革命的,欢迎;不愿意的,拿三五块钱路费,安安心心回老家。
你别小看这几件事。旧军队论的是谁拳头大,谁腰包厚,可毛主席把“理”放在锅里熬。用心服人,不怕人走,真把队伍当自己家。第二天一看,队列整齐了,大家心里知道“咱在为谁打仗”,这支队伍才算成了。
其实很多人只看到外面“纪律严明”,很少细品背后的心理。最快的聚合不是靠一个口号,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里”。你随便问问那时候的老兵,有几个真拿自己当亲兄弟看?毛主席把心结打开了,这种队伍有生命力。
不过你别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后来井冈山会师,又是一场大乱战。朱德、陈毅带着南昌起义剩下的人杀来井冈山,湘南那些老农民窝军也扎进来。你知道那是啥阵仗吗?阵风益乱,谁都不同口径。有南昌出来的精兵,有井冈山地头蛇,有闯荡江湖的绿林汉子。要是处理不好,早就窝里斗了。
毛主席还是用“三湾那套”化解难题,定下规矩,全队都要统一训练统一纪律。朱德带兵稳,但政治觉悟不齐;毛主席队伍人数少,政治铁;农民军混得厉害,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更是天不怕地不怕。可三湾改编后,大家居然一边吃饭一边喊话,慢慢地建起新军队。老朱德任军长,毛主席做党代表,陈毅当政治部主任,“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简简单单几个字,谁来了都得照办。
其实人在混乱时,谁都想要一个“标杆”。这次会师,大家有了定海神针,红四军从零到一万多人,几个月后又缩编成主力团,真能打硬仗了。从以后看,红军成了井冈山的钢铁墙。你说这就是“融化”吗?更像是把每个人的“私人算盘”慢慢磨成一把“公用大刀”。
再往前推一推,到了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那是真正的大检验。那时的傅作义,手下没少于25万兵,一颗心早就压在城墙里。天津一丢,北平成了孤城。老傅不愿投降,可形势比人强,打是打不过,守也守不住,跑没地方跑。身边幕僚天天劝他别硬扛,面子搞好了才有收场。
共产党谈判,那是咬住了核心。你愿意留下就留,不愿意就回家兑现安置费。条款说得明明白白,八条协议清清楚楚。当时整个转化没开一枪,全城老百姓都松了口气。25万军队如此复杂,嫡系、杂牌、地方武装、临时改编的都有,你说没麻烦?但解放军架得住。先是军事包围,捏住对方把脉,接着政治拉拢,不让人心生隔阂。叶剑英做主任,解放军当家,但也给傅作义几个人位置,让他体面收官。
改编很顺,留下的继续当兵,送去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真不愿意的,安置费发了,军官根据本事该留则留。最妙的是,大家找不到什么怨气——共产党答应的事,发工资、保军衔、安家费一样没有缩水。连傅作义都有点服气:“这是真认真的。”毛主席心里明白,“最怕的人心不稳,稳准了再用。”
后来的细节其实很有味道。傅作义被安排回家乡绥远做工作,那还有他老部下六万多人。毛主席没犹豫,一句“信得过”,傅作义顺利完成绥远起义,又凭空补回来一大票部队。你说这不是胆识?也是格局。
“北平模式”一下子成了模板。以后南到湘赣,西到新疆,都是这一套:军事压住,政治安抚,待遇落实,谁都不怕“翻水”。归根到底,毛主席这套办法,一靠“先讲人心”,二靠“分类处理”,三靠“统一改编”,最后还是“妥善安置”。你不用一刀切,更不能一块砖砸死所有人,大事就是慢慢摆平的。
说回到现在,台军怎么办。说穿了,最难的,是人心。21万台军,什么样的都有,有人信“台独”,有人只怕饭碗不保。光靠军事压一压,顶多赢了表面,心理那道门还得敲开。所以第一步,就是政治教育,像种树,慢慢浇水。别急,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小讲座,一步步让他们明白“台湾本就是中国一部分”,再看看大陆发展,让他们自己琢磨大势。斗不过认理——只要心里想通了,事情八成搞定。
组织上,转身不能太快。打散原来架构,重新分配编制,让解放军老干部和台军新兵搭配着来,谁有本事用谁,但心思要往一处使。不愿干的,让他们体面安置,不能逼得太紧。每个人是颗棋子,也是带情感的“烟火气”——翻身变成人民军队,得靠时间捂热。
待遇要落实,这是最现实的手腕。共产党一向说话算数,北平那一套就是榜样。吃住赚钱、家属安置、职业安排都得有,尤其主动配合同心的,能奖励就奖励,让大家心里服气。榜样是最有力的号召,没人会拿身家当赌注。
21万人的心理,有误解,也有期待。硬嘴一张,说“他们没救”其实是偷懒,不信事实。不管是北平的老军人,还是井冈山的杂牌汉子,最后都能变成自己人——前提是方法得当,细水长流。人心能变,队伍就能新。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再回头,能发现:那21万台军,终究是站在中华民族一边的。
这世上没什么一成不变。历史总会给你一把钥匙,等着谁来打开。有些答案,是几十年前的秋夜里,一群疲惫的人围坐灶台思考出来的。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用心去理解,用心去等待,用心去改变。至于最后能不能彻底融化那道心墙?或许,这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道真正难题。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