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人才失血”可以说是十分明显。
联合国的数字摆在那儿,马来西亚人移居海外的比例高达5.5%,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光是在新加坡,就常年住着大约113万马来西亚人,成了那边专业劳动力的一大支柱。
图| 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民众举行集会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看看这些年放弃国籍的马来西亚人——从2015到2025年中,差不多9.7万人里,将近九成是华裔。
这个规模,已经不是简单的“人才外流”了,它实实在在成了卡在国家发展喉咙里的一根刺。
为什么走? 马来西亚华人选择离开,从来不是一时冲动。
图| 马来西亚吉隆坡,唐人街装饰一新,迎接中国蛇年春节
世界银行那份关于马来西亚人才流失的报告,多少年前就点破了:华裔和印裔在教育、做生意、买房这些关键事情上,长期遭遇“土著优先”政策带来的系统性不公平。
这种“总觉得低人一等”的感受,在经济领域尤其扎心。你想想,就算现在安华政府宣布经济增长不错、通胀也降了,可许多华人企业家私下里还在抱怨,拿政府合同还是得看种族配额。
图|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亦译安华)
政治上呢?代表权这杆秤也一直没摆平。
虽然眼下内阁里也有八位华人部长和副部长,管着财政、交通、科技这些重要摊子,但真正顶层的权力圈,似乎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墙。
张庆信作为总理对华特使,在国际场合挺活跃,可这种象征性角色和手握实权的位置之间,那道鸿沟,恰恰就是华人碰到的政治天花板。
图| 俄罗斯莫斯科,马来西亚时任最高元首易卜拉欣访问莫斯科
人才一走,后果就来了。 国家产业升级的根基被不断掏空。还记得1985年马来西亚推出的国产骄傲——普腾Saga吗?当年技术领先,国内市场份额占到八成!
可后来呢?研发人才跟不上,青黄不接,这个曾经的民族品牌,最终在2017年卖给了中国吉利,连名字都改成了“宝腾”。
没有人才撑腰的工业雄心,终究是空中楼阁。
图| 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与软银集团旗下Arm Holdings达成协议
现在的政府当然知道问题严重。《第13个马来西亚计划》里,他们信誓旦旦,说到2030年要把对外籍劳工的依赖度降下来,还要创造120万个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岗位。
想法挺好,可现实呢?这边半导体产业急需工程师,那边本地顶尖毕业生正拿着新加坡的就业准证,涌向淡滨尼科技园。
这边绿色能源项目缺技术总监,那边吉隆坡猎头翻到的候选人简历,住址栏早就写着“澳大利亚珀斯”了。
图| 马来西亚行政首都布特拉贾亚
经济转型,谈何容易? 安瓦尔政府确实在动,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强今年八月就卯足了劲改革技职教育,想弥合毕业生技能和产业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
国家银行七月也降息了,想给经济加把劲。沙巴州那边还设了联合委员会,想加快解决无国籍儿童身份这个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缓解族群矛盾。
这些动作方向是对的,但老实说,都还没戳到最痛的那个点。
图|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
更深层的问题,在财税政策上暴露无遗。马来西亚24%的企业所得税,比新加坡的17%、越南的20%都高出一截。再看看那个“第二家园计划”的改革,就挺能说明政策思路的局限——门槛降了,一年是吸引了近1300名申请人,带来了近2亿美元资金。
可吸引退休人士来存钱,和留住能创新的年轻人才,对国家竞争力的意义,能是一回事吗?
绕不开的政治高墙。 说到底,所有改革都撞上同一堵墙:政治权力分配,牢牢系在马来选民这个基本盘上。快到选举的时候,挑动族群对立,对某些政客来说,依然是屡试不爽的老招数。
前总理纳吉布当年在华人集会上不就撂过狠话吗?“国家要乱了,华人最先遭殃!” 这种“恐惧政治”背后,就是维持现状的权力逻辑在作祟。
图| 马来西亚前总理纳吉布
即使今年五月民调显示安华支持率升到了55%,族群间的裂痕在民调里依然清晰可见:高达68%的印度裔和43%的华裔受访者觉得国家“走错了方向”。
当权者心知肚明,彻底废除种族配额?那可能引发政治地震。
小修小补的渐进改良,又平息不了少数族群的挫折感。这进退两难的处境,让改革每一步都像走在薄冰上。
图| 马来西亚吉隆坡,抗议者举行集会,要求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下台
总的来说,不打破那层华人无法触及最高权力的隐形天花板,不终结把公民硬生生分成“土著”和“其他人”的制度遗产,马来西亚恐怕很难等到人才回流的那一天,自然也就失去了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1.《马来西亚媒体:美发起关税战扰乱贸易秩序》2025-08-06 15:33 | 来源:央视新闻
2.《马来西亚推出第十三个发展计划》2025-08-01 09:35 | 来源:环球网
3.《马来西亚二季度经济增长接近预期,但美国关税给前景蒙上阴影》2025-08-15 14:21 | 来源:新浪财经
4.《马来西亚武装部队总司令:泰柬就停火协议关键问题达成原则性共识》2025-08-06 21:55 | 来源:央视新闻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