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5岁王楚钦和21岁贺峻霖站一起,我才彻底明白,什么叫顶级自律
还记得五年前那个夏天吗?2018年8月2日,蔡徐坤甩出首张个人EP《1》,三首歌全是他自己操刀制作。
这哪是普通新人作品,分明是顶流偶像亲手撕标签的宣言——流量也能有真本事。
现在回头看更觉得珍贵。
当年多少人说流量明星只会唱跳,坤哥直接甩出创作人身份打脸。
整张EP从词曲到制作全程参与,这在当时的选秀爱豆里太罕见了。
尤其《Pull Up》那首歌的旋律架构,现在听依然超前。
对比当下某些流水线爱豆作品,全是公司包办的罐头音乐,诚意高下立判。
最狠的是他用"1"当专辑名。明摆着告诉所有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顶尖。这名字现在看简直预言,后来多少舞台名场面都印证了野心。不过说真的,五年了还没等来第二张个人专辑,粉丝天天在超话敲碗催更。看看隔壁同期出道的,专辑都出到第三张了。
其实"1"在00后圈里早就是暗号。游戏里打"1"表示收到,考试前发"1"求保佑。坤哥这取名绝了,既抢到数字符号的记忆点,又埋了登顶的野心。比那些强行造词的专辑名聪明太多。
流量明星转型创作歌手
从来不是新鲜事
但愿意沉下心打磨作品的
终究是少数
五年时间足够验证
当初的"1"
到底是营销噱头
还是实力预告
拆解流量明星的作品诚意
其实很简单
看创作署名栏有几行字
看制作团队名单够不够长
看五年后还有没有人重播
五年空窗期确实太久
可要是下张专辑
能像当初《1》那样
把创作话语权牢牢抓在手里
等待也算值得
真金白银的乐坛里
肯用作品说话的偶像
永远能等到听众的
那个"1"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