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怪谈 发表于 2025-7-8 11:52:19

深度科普:为什么说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很恐怖?看完就知道了!

托马斯・杨在 1801 年进行的双缝干涉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是一种波而不是粒子。

托马斯・杨的实验装置很简单:一束光照射到刻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挡板后方放置一块屏幕。按照当时主流的微粒说观点,光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通过狭缝后应在屏幕上形成两条与狭缝对应的亮线。
但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屏幕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这是典型的波的干涉现象。这一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光在通过双缝时,波峰与波峰相遇处形成亮纹,波峰与波谷相遇处形成暗纹,从而形成了干涉条纹。
该实验不仅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坚实的证据,也让人们对光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开启了物理学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新篇章。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光的波动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将光视为类似水波、声波的波动现象。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实验现象开始与光的波动说产生矛盾。

例如,光电效应中,光照射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中逸出,且逸出电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这一现象无法用光的波动说解释。
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认为光是由一个个离散的 “光量子”(即光子)组成,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这一理论的提出,重新引发了人们对光本质的思考,也为 “波粒二象性” 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打破了人们对光的单一认知,他指出光子既具有粒子的特性,又能在聚集时表现出波的特性。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下,波和粒子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概念。

波是介质中粒子振动形成的能量传递现象,如水波是水分子上下振动的结果,声波是空气分子振动的体现,波强调的是一种连续的、弥漫于空间的现象;而粒子则是具有确定位置、质量和形状的实体,如微小的弹珠,粒子体现的是离散性和局域性。
“光既是粒子又是波” 的说法,完全违背了人们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常识和逻辑。
想象一下,如果说某个物体 “既是猫又是狗”“既是石头又是金子”“既是活的又是死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必然会被认为荒谬至极。同样,在上世纪初,当众多物理学家听到 “光既是粒子又是波” 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难以接受,认为这与他们所熟悉的经典物理概念背道而驰。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出现,物理学家们不得不逐渐接受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事实。
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明了光子具有粒子性,当 X 射线照射物质时,散射光的波长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只有将光子视为具有动量的粒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而干涉、衍射等现象又确凿无疑地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的波粒二象性成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揭示了微观粒子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经典物理中的波或粒子概念来描述,而是同时具有两者的特性,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当物理学家们逐渐接受光的波粒二象性后,双缝干涉实验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人们开始思考: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个光子到底是通过了左缝还是右缝呢?从经典物理的角度和我们的日常经验出发,当一个物体面临两个选择时,它必然会选择其中一个。就像一个小球滚向双缝,它要么从左缝通过,要么从右缝通过,不可能同时通过两条缝。但光子的行为却颠覆了这种常识。
当我们进行单缝实验时,让光子逐个通过一条狭缝,屏幕上会形成一片光亮区域,呈现出光的衍射现象。光子并不是沿直线运动,而是随机落在屏幕后的一片区域内,中间区域光子出现的概率较大,两边区域概率较小,形成中间亮两边暗的分布。这表明单个光子的运动具有一定的概率性,其落点无法精确预测。
而当我们同时打开两条狭缝进行实验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尽管光子是逐个发射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屏幕上逐渐出现了规则的干涉条纹,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整齐地排列着。这意味着单个光子在通过双缝时,似乎能够 “感知” 到两条缝的存在,并与自身发生干涉,从而形成干涉条纹。
更令人费解的是,相对于光子的尺度而言,双缝之间的距离极其遥远,就好比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而光子只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微观粒子,它不可能像人一样观察周围环境并做出判断。

那么,当一个光子通过左缝时,它是如何 “知道” 还有一条右缝存在的呢?这个问题成为了困扰物理学家们的难题,也引发了对微观世界本质的深入思考。
面对双缝干涉实验中单个光子行为的困惑,以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一个极具革命性的解释:光子既不是通过左缝,也不是通过右缝,而是同时通过了左缝和右缝。
这里的 “同时通过” 并非指光子像分身术一样一分为二,一半通过左缝一半通过右缝,而是指同一个光子在同一时刻以某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同时穿过两条狭缝,并与自身发生干涉,从而形成干涉条纹。
这一解释完全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物体能够同时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就像我们无法接受 “爱因斯坦同时位于德国和丹麦”“玻尔同时通过了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 这样的表述一样。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反对和质疑。
爱因斯坦对玻尔的观点深感不满,他认为玻尔的解释丢掉了物理学最基本的理性和确定性。
爱因斯坦坚信,物理学应该是基于客观实在和因果关系的,自然规律不应该是随机和不确定的。

他曾调侃道:“上帝不掷骰子”,表达了他对哥本哈根学派所倡导的不确定性观点的反对。还有一些物理学家甚至表示,如果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是正确的,他们宁愿改行去当医生,从此不再从事物理学研究,可见这一解释在当时引发的震动之大。
面对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许多人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不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光子到底通过了哪条缝呢?这样不就能验证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了吗?然而,实际操作中,观测光子通过双缝的过程却困难重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我们之所以能够观测到宏观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子进入我们的眼睛或成像设备,在视网膜或底片上成像。但当观测对象变成光子本身时,情况变得极为复杂。
如果我们试图用仪器去观测光子通过哪条缝,这个观测行为必然会对光子产生干扰。

例如,如果光子被我们的观测仪器检测到,它就无法再按原路径通过狭缝;而光子之间大小和能量相近,无法通过反射其他光子来实现观测,就像一粒子弹无法将另一粒子弹反弹出去一样,观测行为会不可避免地改变光子的运动状态。
因此,直接观测光子通过双缝的过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使得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子的行为更加神秘莫测。
虽然直接观测光子通过双缝困难重重,但物理学家们并未放弃探索。他们发现电子流也具有双缝干涉现象,而且电子具有质量和电荷,相对更容易进行观测和测量。于是,科学家们开始进行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试图通过观测电子的行为来揭开双缝干涉实验的奥秘。
在实验中,科学家们在双缝处安装了观测仪器,以确定电子到底通过了哪条缝。

然而,实验结果却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和困惑:当我们观测电子时,确实能够检测到电子通过某条狭缝,但此时双缝干涉条纹消失了;而一旦停止观测,干涉条纹又神奇地出现。这表明电子的行为与观测密切相关,观测行为会改变电子的运动状态,使其不再同时通过两条狭缝,从而无法形成干涉条纹。
这一结果严重冲击了爱因斯坦所坚持的 “实在性” 观念。
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被认为是独立于观测者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其行为不受观测的影响。但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表明,电子似乎不再是一个超脱于我们意识而存在的 “客观实在”,它的行为会根据我们是否观测而发生改变,仿佛在 “为我们而存在,为我们而表演”。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物质本质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对观测与物理实在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为了解释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观测对电子行为的影响,哥本哈根学派进一步提出了 “不确定性原理”(又称 “测不准原理”)。

该原理指出,电子的运动轨迹是不确定的,不能用一条确定的线来描述,而只能用 “概率云” 来表示。在观测之前,我们无法确定电子的确切位置,只能知道它在某一位置出现的概率;而且,对电子位置测量得越精确,对其速度的测量就越模糊;反之,对电子速度测量得越精确,对其位置的测量就越模糊。我们永远无法同时准确知道电子的位置和速度。
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与牛顿的决定论和爱因斯坦的观念产生了激烈冲突。
牛顿坚信,只要知道某一时刻所有物体的状态和作用力,就能依据力学定律预言未来发生的一切,这种观点被称为决定论。而爱因斯坦也认为物理学应该是确定的、因果明确的,自然规律不应存在随机性。
然而,不确定性原理却表明,在微观世界中,基本粒子的行为本质上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对其进行精确的预测,这与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观念背道而驰。
双缝干涉实验的诡异之处还远不止于此。
物理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即便在电子已经通过双缝之后再进行观测,干涉条纹依然会消失,电子不再同时通过双缝;而如果不进行观测,电子又会同时通过双缝。这意味着观测行为似乎能够改变电子之前的选择,结果反过来影响了原因,这直接违背了爱因斯坦所信仰的 “因果律”。
在传统的因果关系中,原因总是先于结果发生,一个事件的发生必然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出现,这种因果顺序是确定不变的。但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事后的观测行为却能够影响电子之前通过双缝时的状态,仿佛历史可以被改变。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巨大震动,也促使物理学家们重新审视因果关系的本质。

费曼为解释这一现象提出了 “历史求和” 理论,他认为不是历史可以改变,而是所有可能发生的历史实际上都已经发生了。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电子通过双缝的每一种可能路径都对应着一种历史,这些历史同时存在,而我们的观测行为只是选择了其中一种历史呈现出来。虽然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验现象,但依然充满了神秘色彩,超出了人们的日常理解。
为了进一步解释双缝干涉实验中观测与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 “互补原理”。

该原理认为,在微观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是一种互补关系,观测者和被观测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实验结果。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子或电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补的,我们无法同时观测到它们的两种性质,当我们试图观测其粒子性(如确定通过哪条缝)时,波动性就会消失;而当我们不进行观测时,波动性就会显现出来。
互补原理强调了观测者在实验中的重要作用,观测行为不仅仅是对物理现象的记录,更是会对物理现象本身产生影响。这一原理与经典物理学中观测者独立于被观测对象的观念截然不同,它促使物理学家们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争论,堪称物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学术之争。
爱因斯坦对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始终持怀疑和反对态度,他认为玻尔的理论已经偏离了物理学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哲学,而且是 “伪哲学”。他坚信一定存在一个符合经典世界观的理论来解释量子现象,只是尚未被发现而已。在他看来,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和非因果性只是暂时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最终会找到一种能够恢复确定性和因果关系的理论。

为了反驳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爱因斯坦提出了许多思想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 “EPR 佯谬”。该思想实验假设存在两个相互纠缠的粒子,当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观测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爱因斯坦认为这种 “超距作用” 违反了相对论中光速不可超越的原则,从而证明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
玻尔则坚决捍卫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他认为爱因斯坦的观点是基于经典物理学的思维方式,不适合用来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对于 “EPR 佯谬”,玻尔指出,在量子力学中,两个纠缠粒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其中一个粒子的观测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这种影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超距作用,而是量子力学的基本特性。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持续了多年,尽管他们在学术观点上存在巨大分歧,但这场争论却极大地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它促使物理学家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也引发了对物理实在、因果关系、观测等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
双缝干涉实验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光子和电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都能产生双缝干涉现象。1999 年,奥地利的一组物理学家用 60 个碳原子组成的 “巴基球” 进行双缝实验,同样得到了神奇的干涉现象。“巴基球” 虽然由多个原子组成,但在微观尺度下依然表现出量子特性,这表明量子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单个粒子中,也可以在相对较大的分子体系中出现。
科学家们甚至设想用更大的物体,如病毒来做双缝实验。病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是生命体,它们或许具备 “意识”。如果病毒能够产生双缝干涉现象,那将引发更多关于生命与量子世界关系的思考。

在量子世界中,物体的大小界限在哪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分界线?这些问题都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和解答。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科普:为什么说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很恐怖?看完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