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朗普达成协议后,越南恩将仇报!宣布对华加税5年,提前生效
7月7日,越南贸易部的一则声明像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对中国部分热轧卷钢产品征收27.83%的反倾销税,有效期五年,而且早在7月6日就悄悄生效了。这个时间点太过敏感:就在五天前,越南刚和美国签署了贸易协议,把对美商品关税从威胁的46%降到了20%,代价是对美国完全开放市场,还要对“中国转口商品”加征40%的惩罚性关税。刚签完协议就对华动手,越南这波操作,到底是在向美国递“投名状”,还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要理解越南的选择,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几个月前。2024年,越南对美贸易顺差达到了1230亿美元,占GDP的30%——对于一个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来说,美国市场就是“饭碗”。特朗普政府看准了这一点,挥舞着46%的关税大棒砸了过来:要么签协议,要么看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越南没得选,只能坐下来谈判,最终接受了“20%常规关税+40%转口关税”的条件,还得让美国商品零关税进入越南市场。这份协议里,最刺眼的就是“转口关税”——针对的就是中国商品借越南贴标、伪装成越南产品销往美国的模式。据统计,这种“转口贸易”占越南对美出口的33%,价值450亿美元,是中国产业链与越南出口的重要连接点。
越南签协议的初衷很现实:保美国市场,保就业,保经济。但代价呢?首先是对美开放零关税,这意味着美国商品会潮水般涌入越南,冲击本土产业;其次是加征转口关税,等于切断了自己和中国产业链的联系——要知道,越南60%的电子零件、80%的塑料原料都来自中国,没有这些原材料,越南的工厂根本转不起来。更关键的是,刚签完协议就对华加征反倾销税,而且提前一天生效,这明显不是单纯的“反倾销”,而是政治表演:用最小的损失(只提前一天,企业损失有限),向美国表明“我在执行你的意志”。就像一个孩子,一边看着家长的脸色,一边小心翼翼地踩线,生怕真的惹恼了旁边的大人。
美国的算盘打得更精。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全球关税战,表面上是解决贸易逆差,实则是要削弱中国在制造业的地位,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美越协议里的“转口关税”和“工厂稽查”(美国海关可以检查越南工厂,确保没有中国零部件),就是要彻底切断中国商品借道越南进入美国的途径。而越南对华加征反倾销税,刚好符合美国的战略布局——让越南和中国的产业链脱钩,让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挑战。
但越南忘了,中国不是软柿子。中方早就明确表示:“坚决反对牺牲中方利益的交易。”如果越南执意要通过反华来亲美,等待它的必将是反制。且不说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光是原材料供应这一项,就能让越南的钢材行业“断粮”——越南的钢材行业过半原材料来自中国,一旦中国停止出口,他们的冶炼成本会飙升,根本无法和国际市场竞争。更重要的是,中越之间还有很多合作项目,比如正在推进的中越标准轨铁路,一旦贯通,越南农产品销往中国的时间会大大缩短,每年能增收50亿美元。这些都是越南不能失去的“蛋糕”。
越南的处境其实很无奈。作为一个小国,夹在中美两大国之间,就像走在钢丝上,一边要讨好美国保市场,一边要依赖中国保产业链。但它选错了方式——用牺牲中国利益来换取美国的“宽容”,这不是平衡,而是“押注”。押注美国会一直保护它,押注中国不会反制,押注自己能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但现实是,美国的“宽容”是有代价的,中国的“克制”是有限度的,而越南的产业链,根本经不起“脱钩”的冲击。
这不是简单的加税事件,而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挣扎,是美国“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具体步骤,是中方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考验。越南以为提前一天生效就能“两边不得罪”,但它忘了,政治表演骗不了人,真正的利益从来都是靠实力说话。中国不会坐视自己的利益被牺牲,反制措施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越南,终将为自己的“恩将仇报”付出代价——要么失去中国的原材料和市场,要么失去美国的“宽容”,无论选哪一个,都是输家。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