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枕边育儿 发表于 2025-7-11 23:43:29

18岁长沙高考生被父母逐出家门,背后藏着三个教育痛点

看到一则新闻,是18岁长沙“四大名校”毕业生小凯,被父母赶出家门的事情。
看他身材消瘦,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这时候,不是应该在填报志愿吗?
原来,小凯已经在外面“流浪”三天了,因为父母没有任何征兆,直接换了门锁,他还没来得及拿换洗的衣服,就再也进不去了。
所以,小凯拨打了湖南都市频道的热线求助,想要寻求帮助。
当着记者的面儿,给爸妈打完电话后,才明白,夫妻俩好像是提前商量好了,要把孩子赶出家门。
记者问他,这不是刚高考完,为啥会这样?
小凯说,高考完了,他在家比较懒散,晚上玩手机,白天无精打采,所以,拉闸断电,甚至在高考前夕就跟他划清界限,18岁那天,就停止了他的生活费。
记者问他考的怎样?小凯说,一本没问题,但父母要求我必须上985,否则,学费需要我自己赚。
接着,记者和小凯一起来到妈妈胡女士的办公室,没想到得到的话语是:“你已经满18岁了,去做你该做的事情,我们已经尽到抚养义务了!”
记者问,他该做什么?
妈妈回答的很冷漠,他是个成年人,该做什么,他自己知道。并试图让记者和小凯离开。
这时候,记者问,你高考前做了什么,让你父母对你这么失望?

妈妈开口了,大概意思是,平时学习晚自习想不去就不去,要么在厕所,要么溜去上网。高考结束后想上班就上,不想就回家了。世界是有规矩的,家里也有,哪里能任你胡来?
小凯忍不住了,冲着妈妈大喊“你放狗屁!”

小凯接着说,你想收我的钱就收,我自己赚的钱,都被你收了。你把钱还给我,我就走。
妈妈的意思是,18岁之前我养你了,这6年半,我们跑了尝试很多次,你都不会改,还要钱,一分都没有,以后咱们各自无交集!
说着的,看到这里,我的内心一阵疼,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让小凯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这样?
思考许久,我觉得这背后藏着三个教育痛点。
第一个,有话不能好好说。
小凯跟妈妈的沟通中,每个人都是带着情绪,并且把以前的一些事情,都混在其中。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说服对方,让对方臣服。
结果呢,语言这把无形的刺刀,把彼此都伤得很深。
好好说话的意思是,起码别带太多情绪,也尽量只描述当下的事情,而非以前的过往。

当然,更不能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就开始砸东西,骂人,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你如果这样做,只能说明你是无理取闹,本身有道理,也变得没道理了。
听过一句话,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家徒四壁,而是一家人都不会好好说话。
有位妈妈说,不想和孩子离心,就试着倾听,学会闭嘴! 听听孩子的“废话”,听听孩子的“抱怨”,听听孩子的“求助”。
是啊,沟通的前提是先学会倾听。你听不见对方的需求,又怎么能好好跟他沟通呢?
第二个痛点,指望孩子一下子长大。
人民日报发过一个,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到底有多久的表格,从孩子的生命长河看,真的很短。

当时看到这个表格,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可还会在不自觉中,期待孩子更快长大。
说真的,跟俩娃相互拉扯的过程中,我发现,指望孩子通过一件事或者一个时间节点,就瞬间成长,是不现实的。
比如我家大宝上4年级了,我怎么跟说,考试字要写端正,卷面分很重要。也不耽误他语文试卷划了一个长斜线,最后被扣了1.5分卷面分。
所以,别指望孩子到了18岁,就可以完全独立,这不现实。哪怕你之前叮嘱过很多次了。
第三点,孩子很难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我们都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的。但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很难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还记得清华大学刘瑜教授说的那句话吗?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

作为一个清北教授,她说,我家孩子以后开个奶茶店就得了!
还有北大教育系教授丁延庆掏心窝子跟大家分享,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

父母是公务员,不表示孩子以后一定上岸,父母是教授,不表示孩子以后肯定考入985、211名校。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也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不是你希望他怎样,他就一定可以怎样的。
我的孩子看到我在写的文章,问我“为什么?为什么我不配优秀?”
我赶紧解释说:“不不不,刚好妈妈跟他们相反,他们都是优秀的人,孩子可能会普通;妈妈是个普通人,娃一定超级优秀!”
你看,不同视角,看到的问题不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你可以随意捏塑的陶泥。
枕边育儿寄语:
你有没有发现,成为父母后,跟孩子建立新的连接,之后的你,就会有各种变化,各种期待。可是回看来时路,你不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吗?这世间万物,本就没什么衡量标准,只是我们自己,经常困顿自己罢了!你说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8岁长沙高考生被父母逐出家门,背后藏着三个教育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