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局势突变?中方火速亮明立场,特朗普改变主意,打算继续军援乌克兰
据央视新闻消息,俄乌战场硝烟再起,局势陡然生变。7月9日,俄罗斯向乌克兰西部腹地发动猛烈空袭,741架无人机、6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7枚巡航导弹如暴雨般倾泻。乌方虽宣称拦截718个目标,但卢茨克军工仓库被毁、平民伤亡的惨剧,无情撕碎了其“拦截神话”。更严峻的是,特朗普政府暂停“爱国者”导弹供应的政策,已让乌克兰防空网千疮百孔。这场持续三年的消耗战,正把乌克兰推向临界点——7月9日单日损失超千人,现役兵力仅90万,第聂伯罗防线告急,基辅亦岌岌可危。战场告急之际,乌克兰却在外交上打出令人费解的一招:7月初,乌方突然宣布对五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理由竟是从无人机残骸中发现“中国制造”标记。这种缺乏确凿证据的指控,让人想起数年前美方的类似闹剧。苏州精密制造、深圳芯片企业、宁波机械厂——这些民用领域企业被扣上“支持俄罗斯战争机器”的帽子,无异于病急乱投医。乌克兰似乎想复制西方“道德绑架”的剧本,逼迫中国选边站。
泽连斯基(资料图)
中国立场始终如一。早在7月3日,王毅外长就在欧洲清晰表态:中方反对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武器,坚持劝和促谈。面对乌方荒腔走板的制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7月4日再次重申立场:“中国不是乌克兰问题当事方,我们立场一以贯之,就是劝和促谈。”这份坦荡背后是中国外交的定力——不惧施压、不背黑锅,更不会掉入代理人战争的陷阱。乌方幻想通过制裁改变中方立场,实属战略误判。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乌克兰向中国挥起制裁大棒时,其传统盟友阵营却显露出裂痕。特朗普对俄态度经历戏剧性转折:从频频示好普京到7月10日公开表达“失望”,更痛批其“口头客气但毫无实质”。更关键的是,7月10日特朗普政府突然转向,宣布将动用“总统提款授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3亿美元的军援,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及进攻性火箭系统。此举打破了他重返白宫后从未军援乌克兰的纪录,凸显其策略的实用主义底色。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精明。他提出新方案:美国将军火卖给北约,再由北约“100%买单”后转交乌克兰。这种“北约买单、美国供货”的模式,既规避了国内共和党的反对声浪,又把财政压力转嫁给欧洲盟友。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同步施压,呼吁欧洲国家延迟接收已订购的“爱国者”系统,优先保障乌克兰需求。军援看似重启,实则捆绑了更多政治筹码。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外交布局悄然推进。朝鲜已公开派兵支援,老挝计划派遣50名工兵赴库尔斯克扫雷,5月底俄老签署战略协议、6月老挝外长访俄,都标志着所谓“国际孤立俄罗斯”的叙事正在崩塌。战场之外,俄方亦展示韧性——月产25万发炮弹、“柳叶刀”无人机和“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大规模量产能力,使其在消耗战中逐渐占据上风。
特朗普(资料图)
当前局势如同紧绷的弓弦。乌克兰在战场失利与外交失策的双重压力下,制裁中国的冒险之举反而暴露其战略焦虑。特朗普政府矛盾重重:既要通过军援展示对乌支持,又试图让欧洲承担代价;一边表达对俄不满,一边又暗示可能支持对俄能源买家征收500%关税的极端法案。俄乌冲突的复杂性远超预期,任何单边施压或“拉帮结派”都难解困局。
当战火中的乌克兰民众仰望被导弹撕裂的天空时,和平的希望究竟在何处?中方“劝和促谈”的声音虽显孤独,却是穿透硝烟的理性之光。各方若继续沉迷于零和博弈,只会让和平的机会从指缝中加速流逝。这场冲突没有赢家,唯一能确定的是——时间,正站在和平的对立面。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