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密谋再次打击伊朗!伊朗政权与地区和平面临生死存亡考验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闭门谈话内容泄露,如同一颗投入中东火药桶的雷管。当内塔尼亚胡明确表示“若伊朗追求核武器,以色列将发动新一轮打击”时,特朗普并未反对,仅重申“仍倾向外交解决”。这番默契表态背后,以色列早已在谋划远超核设施打击的深层战略——动摇伊朗政权根基。内塔尼亚胡在6月袭击后直接向伊朗民众喊话:“当我们摧毁伊朗的核与导弹威胁时,也在为你们争取自由铺平道路。”路透社分析指出,以军刻意锁定革命卫队高官及核科学家的“斩首行动”,实为削弱德黑兰政权威望,意图催化其内部崩溃。以色列的“政权更迭”战略能否奏效,实则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伊朗政权对社会的控制远超外界想象。革命卫队与情报机构构建的严密网络深入社会肌理,什叶派民众对以色列的历史敌意根深蒂固。特拉维夫国家安全研究所伊朗事务专家西玛·夏因指出,清除高层军官虽可能削弱政权稳定性,但“仅靠空袭难以动摇根基”。另一方面,以色列自身能力存在天花板。以军坦言无法仅凭武力“彻底摧毁伊朗核计划”,而缺乏地面部队支持的空中打击,难以对分散深埋的核设施造成致命伤。更危险的是,如果伊朗现政权垮台,继任者可能比现政府更激进,大西洋理事会专家潘尼可夫警告,伊朗强硬派正借袭击煽动民粹,“新政权或将对以色列采取更极端立场”。
以色列若再次动武,中东代理战争网络将瞬间激活。真主党之前多次放话,若伊朗遭重创或巴勒斯坦伤亡“不可承受”,该组织将全力参战。胡塞武装则更危险,他们拥有伊朗提供的导弹库存,而且因为“风险耐受度高”而被德黑兰给予更长的“行动杠杆”。2024年以来,胡塞武装对红海航道的袭扰已证明其阻断全球能源命脉的能力。一旦战事升级,沙特的石油设施、美国驻伊拉克基地、乃至地中海商船都将成为报复目标。这种多点爆破的冲突模式,恰如卡塔尔教授史蒂文·赖特所析:“以色列的真正战略是瓦解伊朗及其盟友的指挥链”,但当这条链条上的每个节点都开始自主反击时,中东将陷入“无人能预测的深渊”。
全球秩序将承受三重海啸般冲击。霍尔木兹海峡若被封锁,全球18%的石油供应将中断,国际航运协会官员拉森预估油价可能飙升至“毁灭性高位”。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大国博弈失衡:美国试图以军事威慑逼伊朗重返核谈判桌,但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坚持谈判前提是“获得不再遭袭保证”,这一死结至今无解。而中俄欧等力量的外交努力也遭挤压。中国曾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复交,欧盟推动的“即时核谈”呼吁,在战鼓声中迅速失效。当军事选项碾压外交渠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警告正在应验:“中东正滑向它难以承受的境地”。
硝烟弥漫之下,一线转机若隐若现。伊朗在6月遇袭后未立即全面反击,仅有克制地发射导弹攻击,暗示其反击存在“红线管控”。德黑兰清楚政权存续更依赖经济稳定,而全面战争将耗尽资源。美伊虽对峙却未断交,特朗普所谓“不反对动武”的表态,实为将以色列作为施压杠杆,试图以战迫谈,如果伊朗愿承诺限制铀浓缩活动,美国或默许以方收手。德国、法国、英国已紧急筹备新谈判框架,土耳其更在密集穿梭调停。然而,和平窗口正随加沙停火谈判僵局而缩小。哈马斯要求以军完全撤离加沙,以色列却坚持控制关键走廊,这片土地上的仇恨仍在为更大冲突提供燃料。
中东正站在深渊边缘凝视着自己的倒影:一边是美以军事机器与伊朗抵抗轴心的对撞,另一边是全球能源危机与难民潮的幽灵。无论内塔尼亚胡的伊朗“政权更迭”梦能否实现,当以色列战机再次越过波斯湾时,被裹挟其中的数百万平民、颤动的油轮与边境线上蓄势待发的火箭弹,都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危险的注脚。而唯一能拉住悬崖边世界的那根绳索,仍系于大国们是否愿真正放下筹码,给外交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