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叫板美国的国家出现了:没义务用美元结算,就算切断对美贸易
一场静悄悄的金融革命正在全球上演。当美国人还沉浸在美元霸权的美梦中时,一个又一个国家开始悄然转身。俄罗斯率先发难,中国紧随其后,巴西、印度、沙特相继加入。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地做着同一件事——抛弃美元,启用本币结算。
美元霸权的裂痕初现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仅仅三天后,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制裁降临了。
美国联合西方盟友,直接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仅如此,多家俄罗斯银行被踢出SWIFT系统,瞬间与全球金融网络断连。
这一刻,全世界都震惊了。
外汇储备神圣不可侵犯——这个延续了数十年的国际金融惯例,就这样被撕得粉碎。美国人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世界:只要你的钱存在美元体系里,我们想冻结就冻结,想没收就没收。
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后来回忆这一幕时说得很直白:直到2022年,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元和欧元,因为此前的对外贸易合同主要以美元和欧元结算。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天真的想法。
美元武器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伊朗到委内瑞拉,从朝鲜到古巴,美国早就习惯了用金融制裁来打击对手。但这次不同,俄罗斯不是小国,而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国和军事强国。
冻结俄罗斯资产的消息传出后,各国央行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从北京到新德里,从巴西利亚到德黑兰,各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们的美元资产还安全吗?
答案很明显:不安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了这种恐慌的后果。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71.14%一路下滑到2024年的57.8%。14个百分点的下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各国正在用脚投票,用行动表态。
各国反击的序幕拉开
俄罗斯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
2022年4月,普京签署了著名的"卢布结算令"。这道命令很简单:对"不友好国家"的天然气贸易,必须用卢布结算。不接受?那就断供。
欧洲人慌了。他们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但又不想屈服于卢布结算的要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还是妥协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企业开始在俄罗斯银行开设卢布账户,用欧元购买卢布,再用卢布支付天然气费用。
这看起来像是技术性操作,实质上却是美元霸权的重大失败。
2024年6月,俄罗斯又放出一个重磅炸弹。莫斯科证券交易所宣布,从6月13日起,不再使用美元和欧元进行外汇和贵金属交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俄罗斯正式与美元体系说再见。
当然,俄罗斯的"去美元化"也不是一帆风顺。2025年3月,一些俄罗斯专家又提出扩大美元结算可以改善进出口状况。这种摇摆反映了现实的残酷:美元体系虽然有问题,但替代起来并不容易。
巴西的表态最为直接。
2023年3月,巴西正式宣布与中国直接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彻底取消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这个决定震撼了整个拉美地区。
一个月后,巴西总统卢拉访问中国。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他说出了那句让美国人心惊的话:为什么所有国家都要用美元来结算呢?为什么不能是人民币或其他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呢?
这不是巴西一时冲动。数据显示,人民币已经超过欧元,成为巴西的第二大官方储备货币。虽然占比只有5.37%,美元仍占80.42%,但趋势已经很明显。
2024年,"中俄(沈阳)经贸合作洽谈会"签约55个项目,总价值136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全部使用人民币结算,没有一分钱美元。
印度的动作更加系统化。
2023年7月,印度央行与阿联酋中央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本币结算机制。这只是开始。很快,印度在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等18个国家和地区架设了卢比账户,让双边贸易都能支持卢比结算。
印度的策略很清晰:既然美元不可靠,那就建立自己的货币圈。从南亚到非洲,从中东到东南亚,印度正在编织一张以卢比为中心的贸易网络。
与伊朗的合作最能说明问题。2018年,印度和伊朗达成协议,50%的石油款项用卢比支付,另外50%通过从印度进口等值产品进行交换。这种"油换货"的模式,完全绕过了美元体系。
沙特变局与石油美元争议
2024年6月,一条爆炸性新闻传遍全球:沙特阿拉伯决定不再与美国续签存续50年的石油美元协议。
消息一出,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如果连沙特这个石油美元体系的核心支柱都要倒戈,美元霸权还能维持多久?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深入调查后发现,所谓的"石油美元协议"本身就是个谜。没有任何公开证据显示,美国和沙特之间存在书面的正式协议,规定沙特必须用美元为石油定价。
那1974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确实,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那年访问了沙特,双方达成了某种默契。但这种默契更像是君子协定,而非法律文件。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协议的核心是:沙特用石油收入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提供军事保护。至于用什么货币结算石油,反倒不是重点。
虽然没有正式协议到期,但沙特的态度确实在变化。
2024年3月,有报道称,沙特正考虑使用人民币与中国进行石油交易。这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商,沙特有足够的动机接受人民币支付。
更重要的是,沙特加入了国际清算银行的mBridge项目。这个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目标就是促进即时跨境支付和外汇交易,减少对传统SWIFT系统的依赖。
沙特的算盘很清楚:石油还是要卖,但不一定非要用美元。多元化的货币选择,既能降低汇率风险,又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获得更多筹码。
石油美元体系的松动不只体现在沙特身上。
2023年7月,伊拉克和伊朗落实了"油换气"协议,完全绕过美元结算。两个产油大国的直接交易,给整个中东地区带来了示范效应。
俄罗斯更是彻底拥抱了多币种结算。2022年以来,俄罗斯不仅推行卢布结算,还积极接受人民币、卢比、里拉等各种货币。反正美元用不了,什么币种都比美元强。
连委内瑞拉这样的小国也开始行动。他们与古巴、玻利维亚等邻国探索"石油换商品"的贸易模式,直接跳过货币环节。
全球石油贸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据统计,2023年全球约20%的石油交易使用了美元以外的货币。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
技术创新与未来格局
传统金融体系的限制,催生了数字货币的创新应用。
2024年7月3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正式通过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法案。从9月1日起,俄罗斯企业可以在实验性法律制度框架内使用数字货币进行跨境结算。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数字货币具有点对点交易的特性,可以绕过传统的银行中介和清算系统。美国想要监控或制裁,难度大大增加。
中国的数字人民币更进一步。通过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账本,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真正的主权隔离。即使某个国家被剔除出SWIFT系统,仍然可以通过北斗卫星金融报文系统直连中国央行节点,完成基础物资结算。
测试数据显示,数字人民币紧急通道的石油贸易结算延迟仅3.2秒,比传统跨境人民币系统快97%。
最具革命性的创新是mBridge项目。
这个由国际清算银行牵头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已经吸引了中国、阿联酋、泰国、沙特等多个国家参与。通过这个平台,各国可以直接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完全不需要美元作为中介。
2024年5月的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某家中国光伏企业向马来西亚出口组件,通过mBridge平台使用数字人民币与林吉特直接兑换结算。整个过程实时完成,没有触发美国财政部的任何警报系统。
这种技术突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监控能力正在快速削弱。
面对咄咄逼人的"去美元化"趋势,美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特朗普在2024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放话:如果不使用美元,那么与美国做生意就将面临100%的关税。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反映了美国的焦虑。
2025年1月特朗普重新上台后,对华政策进一步强硬。2月1日,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
这种贸易战的升级,恰恰加速了各国的"去美元化"进程。既然美国要打贸易战,那各国干脆减少对美贸易,转向本币结算的合作伙伴。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