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和广东同为1亿多人口,菲律宾创造3.3万亿,广东是多少?
你可能很难想象,两个同样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地方,广东的GDP竟足足是菲律宾的四倍多!这不仅是一组冰冷的数字,更是两条命运截然相反的路——一个曾在亚洲风光无两,如今日渐没落;一个默默耕耘,最终成就了“富可敌国”的真实逆转。
凭什么广东能一路高歌,而菲律宾却步步退后?
这一切背后,其实埋藏了太多值得深思的细节。
1946年,菲律宾终于结束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勉强迎来自己命运的主场。
新生的政权本就底子薄,谁知道50年代一场朝鲜战争却带来了意外惊喜:美国这个靠山给了菲律宾数不清的金援和订单,马尼拉变得灯火辉煌,到处是现代化的影子。
那年代的菲律宾,高楼拔地、资金涌入,亚洲只比日本羡慕一点。
许多老一辈的人回忆,那会儿满街都是新车、洋货,人们心气极高,不少邻国青年挤破头都想来菲律宾讨生活。
反观广东,彼时不过是中国南方一隅,农田里黄牛慢悠悠耕地,城镇小而散,工厂几乎没有。
冬天湿冷,稻子才是主角。
上世纪七十年代,若问“哪来的广东人”,大多数人的答案都跟“卖苦力、图口饭吃”差不多。
谁能想到,这片土地之后能翻出多少新篇。
但抛开情怀,冷静来看菲律宾的黄金时代其实极其短暂。
美国援助一停,新产业没跟上,西方资本一转身,就把订单转投给了韩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
失业大潮一波接一波,昔日的“亚洲小巴黎”突然失去了色彩。
并且,马科斯总统的贪腐成了压垮经济的最后稻草——各路资本看不到希望,只剩官僚在大肆分赃。
短短数年,菲律宾欠下巨额外债,繁华假象顷刻崩塌,反转快得让人难以置信。
与此同时,广东的人生,仿佛突然加速了。
二十世纪末的那场改革开放,是彻底的命运大洗牌。
当局决策大胆,主动拥抱外资,靠近港澳天时地利,各种鼓励政策接二连三。
港商、台商、外商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跑去珠三角投下第一桶金。
商品加工区热火朝天,深圳、东莞、佛山一夜之间长出成片高楼。
空气中弥漫着机械轰鸣,工人的汗水里藏着无数家庭奔向新生活的梦想。
广东人的勤快和务实,说起来实在太接地气。
哪怕工厂一线日夜操劳,他们心里算计的还是“明年能不能再多挣些、孩子将来读书怎么办”。
逐渐地,珠三角形成了从电子到纺织,从家电到玩具,从汽车零配件到高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今天回头看,广东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工省”,而是拥有全球视野与高新科技的经济巨人。
例如珠海格力空调、广州小鹏汽车、深圳华为……这些名字早已走出中国,变成世界的生意。
反观菲律宾的年轻一代,却不得不背起行囊,远赴中东或新加坡做菲佣、船员、护士,大量外汇都靠人力输出。
每逢圣诞节,马尼拉国际机场人头攒动,那不是旅游高峰,而是“带钱回家”的男人和女人们。
甚至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会说几句外语、勇敢出国打工,仿佛已经成了菲律宾普通家庭改善生活的必修课。
殊不知,这样的经济结构就像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一次风浪。
2024年菲律宾GDP区区3.3万亿人民币,人均GDP仅4168美元,全球排名连前百都进不去。
更现实的是,农林渔业增长已跌到难以想象的0.4%,通胀高企,债务压身,技能升级却跟不上。
而广东这边,2024年GDP已飙到14.16万亿人民币,人口也超过1亿。
每年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深圳、广州、佛山等地,有的人拼新媒体,有的人搞科技创新,还有人默默在工业园里找自己的机会。
从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从对外贸易到数字经济,每一个产业链节点都有广东人的“野心”与“韧劲”。
比如,国产新能源汽车就是广东的一张新名片,光是这一项,2024年广东的相关产业产值就超出全国多数省份。
走在城市街头,经常能看到年轻人在讨论自己的创业计划、产品创新,这种氛围无疑是广东持续向上的最大“密码”。
我有时候在广州天河CBD随意走一走,看到那些忙碌的年轻白领,甚至会恍惚这真是曾经“打工仔省”吗?
深圳福田的地铁站也是熙熙攘攘,听到本地粤语、各地方言和带口音的普通话混杂在一起,每个人都在拼生活,却又眼里有光。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东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翻一翻历史,广东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轻易成功。
上世纪刚改革时,广州街头还很破旧,经济基础也远不如今天。
可广东人有追新的勇气,每一次产业升级都伴随巨大的投入和艰苦奋斗。
现在的工业机器人、数字制造、绿色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都成了广东新的“王牌”。
2024年,仅进出口总额就高达9.11万亿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常年占全国第一。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广东都能“腾挪转身”,这就是后发优势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这样的“逆袭”并不是孤例。
韩国曾经也是一片废墟,但靠政府推动、企业自强,硬生生地从资源贫乏的国家里挤进了世界经济前列,拥有三星、LG、现代等行业巨头。
而巴西,尽管人口多、资源丰富,却因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资依赖过重,始终难逃经济危机、通胀、贫困的困扰。
这些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光靠“起点好运”绝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靠自身产业厚度和体制韧性说话。
菲律宾的故事,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国家的命运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胜出的。
不少菲律宾学者也承认,产业结构单一、政治机制不够健康,是他们最大的软肋。
看到那些辛苦在海外打工,寄钱养活家里几代人的菲律宾普通人,内心会泛起一阵复杂的共情——谁不想安居乐业,在自己土地上发光发热呢?
可惜现实却逼得他们不断流动转场,成为全球知名的“劳务输出大国”。
广东的成功,并不是一路鲜花铺路,也经历过人口激增、资源紧张、外部竞争。
2024年,虽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波一波新成绩,可持续发展和居住成本问题同样考验着这座“经济传奇”。
但广东最让人佩服的,是这里的人始终有种“不服输”的底气——不论是农民工、白领还是企业主,大家心里都装着一个谋生活、求突破的梦想。
更何况,广东的包容力,让全国每个角落的年轻人都能有勇气来闯一闯、拼一把。
总的来看,菲律宾同广东的对比,像极了人生两种剧本:一个起点光鲜,却后劲不足;一个起步艰难,却越走越稳。
现实世界里,没有永恒的奇迹,但铭刻在每一个普通人生活里的奋斗与适应力,才是真正改变命运的底色。
我们或许没法决定自己出生在哪块土地,但总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希望。
未来无论风雨,广东人的脚步不会停下。
而菲律宾,会不会有天也能找回自己的节奏?
这场“逆袭”剧本,还值得我们持续观察和唏嘘。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