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没有低估俄罗斯,而是高估了自己,确实拿俄罗斯没办法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全面爆发,西方国家迅速对俄罗斯发起大规模经济制裁。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国联合行动,冻结俄罗斯央行约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切断俄主要银行与SWIFT国际支付系统的联系,并对能源、航空、科技等行业实施精准打击。这些措施被视为史上最严厉的制裁组合,旨在迅速摧毁俄罗斯经济基础。白宫内部预测,俄罗斯GDP将萎缩15%,卢布将陷入自由落体,迫使克里姆林宫在战场上妥协。
西方领导人公开宣称,制裁将让俄罗斯“回到石器时代”。
但俄罗斯经济的表现令人震惊,卢布汇率一度暴跌至1美元兑150卢布,但俄罗斯央行迅速采取行动,通过资本管制、利率上调至20%以及强制能源出口以卢布结算等措施,稳住了金融市场。到4月,卢布汇率回升至战前水平,年底更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的货币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俄罗斯2022年GDP仅萎缩2.1%,远低于西方预期的15%。
制裁效果为何如此有限?关键在于西方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依赖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复杂性。俄罗斯控制全球约15%的石油贸易和19.5%的小麦出口,是全球能源和粮食市场的重要支柱。全面禁运将导致国际油价飙升,粮食价格失控,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动荡。
因此,美国和欧盟选择了“限价令”,允许俄罗斯以折扣价出口石油。2022年,印度、土耳其大幅增加对俄石油进口,填补了欧洲市场的空缺。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不降反增,2022年经常账户盈余达到2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冻结俄罗斯央行外汇储备本被视为重拳,但俄罗斯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就启动了去美元化进程,增加黄金储备,扩大人民币交易,并与印度、土耳其等国建立替代支付体系。
人民币在俄外汇交易中的占比接近50%,莫斯科交易所的美元和欧元交易量大幅下降。俄罗斯企业通过平行进口,从土耳其、阿联酋等地获取西方技术,维持了供应链的运转。航空、汽车等行业虽受影响,但通过拆解旧设备和进口替代,俄罗斯避免了生产全面停摆。
西方的战略误判不仅在于高估了制裁的威力,还在于低估了俄罗斯的适应能力。俄罗斯自2014年以来就饱受制裁,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纳比乌林娜的团队早在冲突前就制定了应急预案,包括资本管制和外汇储备多元化。
俄政府还通过高额军费支出和工资补贴,刺激了国内消费,抵消了部分经济下行压力。相比之下,西方盟友却因制裁付出了沉重代价。
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德国工业产出下降,英国通胀率突破10%,法国和意大利的能源账单激增。欧盟内部对制裁的分歧日益明显,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公开反对全面禁运俄能源。
美国长期依赖美元霸权和SWIFT系统,习惯通过金融制裁压制对手,但全球经济已不再是单极世界。俄罗斯通过与全球南方的合作,绕过了西方金融封锁。中国、印度的中立立场,为俄罗斯提供了经济缓冲。
制裁的长期影响逐渐显现,但远未致命。俄罗斯工业因缺乏西方设备效率下降,航空公司因零部件短缺拆解旧飞机,通胀率在2023年达到7.5%。
俄政府通过财政刺激和进口替代,维持了经济运转。2023年,俄罗斯启动了新的芯片生产项目,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5G技术,试图弥补科技领域的短板。俄农业出口也保持强劲,小麦出口量占全球的20%,为俄赚取了数百亿美元外汇。
西方盟友的经济困境却在加剧,德国经济陷入衰退,工业产值下降5%,化工和汽车行业受到重创。英国的能源危机持续,家庭电费账单翻倍,抗议活动频发。欧盟内部对俄制裁的分歧加剧,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多次批评制裁“伤害了自己人”。
2024年,欧盟通过了第12轮对俄制裁,但新措施多为象征性,难以撼动俄罗斯经济。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油价因俄油稳定供应而回落,西方试图通过限价令压低俄油收入的努力基本失败。
这场经济战的结局未变:俄罗斯经济虽受创伤,但未崩溃。西方制裁的失灵,暴露了美国和盟友高估自身能力的代价。
全球经济秩序的重塑,让西方的经济霸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俄罗斯的韧性,不仅是一场经济博弈的胜利,也为未来的地缘政治格局埋下深远伏笔。
参考资料
俄罗斯国家概况 - 中国领事服务网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