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6枚导弹砸向总统,伊朗还愿意谈判,俄罗斯:效仿朝鲜能活
当地时间6月16日,德黑兰一栋政府办公大楼突遭导弹袭击,这并非战时突发的常规空袭,而是一次有预谋、有目标的暗杀行动。
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在7月13日公开了这一事件的诸多细节,并直指以色列为幕后策划者。
这次袭击并未造成致命伤亡,但其象征意义极为严重:目标直指伊朗国家权力中枢,执行手段之精密、时机选择之敏感,令伊朗最高层震惊,而整个中东地区也因此再次陷入紧张与猜疑之中。
据伊朗官方通报,当天正在举行的,是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场闭门会议,参与者包括来自三个关键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
据称,以色列情报系统提前掌握了会议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并发动了突袭——六枚导弹几乎同时射向大楼的主要出入口。
这种攻击方式并非普通恐袭所为,更像是一场利用军事技术执行的“外科手术式清除行动”,导弹命中位置明显意图封死逃生通道,甚至试图切断空气流通系统以加剧室内人员的窒息压力。
所幸,伊朗安保部门启动了紧急求生程序,官员们从备用通道迅速撤离,尽管部分人员受伤,未造成人员死亡,据称,伊朗总统本人也在其中受轻伤,腿部中弹但无大碍。
“如果再晚三分钟,这将是一场大屠杀。”一位匿名官员事后称。
这次袭击引发了伊朗高层的极大警觉,一方面是袭击本身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则是对国家内部情报安全的严重担忧,能将会议时间、地点、与出入口配置等细节准确传出者,绝非普通情报来源。
伊朗安全机构随后展开了内部调查,并对数十名安全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进行了审查,截至目前,仅有少数人被控涉嫌泄密,但真正的“幕后大鱼”仍未现身。
“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会议都不能保密,那它还有什么防线?”这是伊朗国内不少媒体对这次事件的评论。
伊朗方面声称,以色列此举意在复制曾经对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的暗杀未遂行动——通过定点打击实现战略性清除,制造震慑与混乱。
纳斯鲁拉
而就在这起袭击事件曝光前一天,7月12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一场公开声明中表示,伊朗愿意与美国恢复谈判,但前提是“美国必须承诺在谈判破裂后,不会诉诸战争”。
这一条件被外界视为伊朗的一种“防御性立场”,在面对战争阴影日益逼近的背景下,伊朗并不排斥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压力,但他们显然不再愿意“谈而不决”。
阿拉格齐进一步强调,只要能够确保伊朗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在经济与核能发展上的核心权益,伊朗就愿意坐下来谈,但他同时也表达了深切的不信任:“如果美国和以色列依旧认为伊朗的铀浓缩活动是必须铲除的目标,那就没有真正的和平谈判基础。”
伊朗目前的核能政策仍然坚持不放弃铀浓缩计划,这一立场几乎是美国和以色列最难接受的底线,由此看来,谈判之门虽未关闭,但其后面布满雷区。
在伊朗国内仍在调查“内鬼”时,远在平壤的外交场合中,俄罗斯外长发表的一段讲话却意外地为伊朗提供了另一种“安全路线图”。
“从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中,我们终于理解了朝鲜为何坚持拥有核武器。”俄罗斯外长直言不讳。
他强调,核武器在当今地缘政治格局中依旧是“最后的王牌”,即使国家经济困顿、外交孤立,拥有核能力的国家,其主权和生存空间依旧能得到基本保障。
这段话在伊朗国内引发激烈讨论,长期以来,伊朗在核问题上一直处于夹缝中求生:一方面,追求核能自主权被视为国家尊严,另一方面,不断遭遇制裁与军事威胁的结果,也让许多伊朗人开始质疑:不拥有核武,是否意味着永远的被动?
有伊朗军事分析人士指出,当前伊朗如果不准备核武的“最终选项”,至少也该提升其常规武装力量的现代化程度。
巴基斯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国虽然经济并不强大,但通过长期的武装建设,特别是在核武与导弹系统方面的持续投入,成功建立起一种“非对称威慑力”,正因为如此,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常常有所克制。
而伊朗目前的困境也类似,面对的是区域内军力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以色列,以及全球军事霸主美国,若没有“代价对等”的威慑手段,再多的谈判承诺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信息来源:
红星新闻:《火箭弹袭击!这一国总统遭袭,细节曝光》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