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然观风云 发表于 6 天前

印度撑不下去了?莫迪话里有话,我国外交部早表明中方态度

印度近期关于稀土的讨论正处在风口浪尖。
作为全球稀土重要储备国之一,印度一边暂停对日本十三年的出口协议,一边面对国内高端稀土材料极度短缺的现实压力。

来自路透社和当地权威报道的数据已显示,印度批量汽车制造企业正在经历“无米下锅”的困境。
申请中国稀土磁铁进口许可的企业数量,短时间内从十一家迅速翻倍。
国际供应链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震荡。从中不难看出,在全球“能源矿产”博弈愈演愈烈的当下,技术壁垒与产业协同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



探寻这场资源争夺战的来龙去脉,不止局限于一两条新闻本身。
印度之所以焦急,不仅因为本国稀土分离、精炼等核心环节实力不足,更源自对整个产业升级全流程的“掣肘感”。
即便政府高调拍板五百亿卢布投资稀土,“国家关键矿产使命”也无法一蹴而就解决高纯度材料加工等顽疾。

大量数据显示,这类短板让印度本土供应体系难以覆盖汽车、新能源、电子等高端制造行业。
相比之下,中国不仅拥有世界领先的稀土资源储量,在高纯度提炼及下游深加工领域同样优势突出。
中国产出稀土的全球占比长期保持超60%,定价权早已掌握主导地位。



莫迪总理在巴西金砖峰会上玩起了“话里有话”的外交艺术。
他明确提出要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稳定可靠,同时强调资源不应沦为地缘竞争的“武器”,表达对中国加强管理措施的不满。
这番表态的背后无疑映射出印度政策层面的焦虑。他试图借助多边舞台,把难题抛给中国,让金砖内其他国家站队支持自己。

现实却告诉我们,事实并不如想象那般顺遂。大多数金砖国家与中国保持着紧密合作,塞尔维亚总统甚至进一步获得中方承诺,只要对中国友好,资源保障无忧。
莫迪此次言辞,反倒使印度的自身定位陷入更加尴尬的局面。“拉拢盟友施压”策略在区域框架里效果微乎其微。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向来严格、透明、合规,远离情绪化的标签。所有申请出口的订单,都需经过资质和用途等多重审查。
发生过违规事件后,对印度企业的审批门槛提升,这也是对全球矿产资源合理配置和监管负责任的体现。
强调出口管制“对事不对人”,特别是防范战略物资通过灰色渠道流向不明用途。对于任何试图绕开规则的行为,中方的底线清晰且坚定。



当前的中印关系整体趋稳但暗流涌动。过去几个月,中印两国贸易波动不大,但潜在边界争议及供应链敏感问题,让互信基础略显薄弱。
莫迪在金砖峰会“借题发声”无非是想兼顾国内外舆论,实则并不能破除本国自身发展的根本障碍。
美西方力量的影响,也让印度外交决策更多权衡考量,却缺乏对自主产业升级的理性思考。
在特朗普公开反对金砖政策意图后,金砖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正在经受新一轮考验。



稀土问题最终会让印度深刻体会到:拥有资源是一回事,把资源转化为持续发展的技术优势和产业能力则是另一回事。
短期内寄望于靠外交压力解决实业核心短板,并不可取。
包括完善本国企业诚信机制,加强合规追溯记录,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长期通道,都是印度必须补的课。期待用钞票迅速买到技术红利,实际只是自我安慰。



最值得关注和值得深思的是,越是产业变革周期临近,每个身处其中的经济体越需要练好“内功”。
任何妄图用地缘手段谋取稀土话事权的操作,最后只会加剧孤立,丧失主动权。
对中国来说,坚守规范与合作双轨推进,有效管理关键矿产出口不仅展现了大国责任,还有助于为相关行业筑牢国家安全底线。

对其他新兴市场而言,跟随潮流之余,更要勇于探索属于自己的研发之路。


资源是一张牌,但怎么打好这张牌,最终考验的是技术、制度和长远眼光。
希望印度能看到这一点,也希望所有关注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的人都能从这场博弈中获得启示。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撑不下去了?莫迪话里有话,我国外交部早表明中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