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读历史 发表于 6 天前

印度最大悲剧在于:美国嫌它反华能力不行,中国厌它没能力还反华

冷战时期,印度曾是左右逢源的代表,美苏青睐它,第三世界视它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冷战结束后,印度继续它的国策。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印度想重演美苏争霸故事,通过中美争端火中取栗。但从目前来看,印度的好日子结束了。

第一节,美国嫌弃印度反华能力不行

美国自特朗普1.0时期起就致力于扶持印度,给予了印度难以想象的浮夸地位。美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利用印度这个与中国有矛盾的大国,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为此,特朗普不惜出卖传统盟友——巴基斯坦,停止了对巴基斯坦的援助。
而在此之前,美国一直印巴并重,但特朗普却实现了对印度的一边倒。

在2025年,万斯访问印度时,美国对印度依然青睐有加。万斯在访问中搁置了对印关税,还表示美国可以将F35卖给印度,将位于中国的苹果工厂迁往印度。
巧合的是,万斯还没离开印度,印度就对巴基斯坦发动了战争。为此,美国还贴心地锁死了巴基斯坦的F16,导致巴基斯坦从原本中美并重,变得只能依靠中式武器迎敌。
结果在空战中,中国歼10打了印度一个6:0;在陆地,中国的SH-15自行火炮击中印度王牌旅的旅部,导致印军的一个据点举了白旗。
战斗仅仅进行3天,就草草结束。一时间,印度成了全世界的笑柄。印度虽然极力宣称胜利,但根本没有人相信他们。
最显著的变化是美国。印巴战争结束后,特朗普突然对莫迪翻脸。宣布印度是关税之王,不希望苹果工厂迁印,至于F35出售问题,根本提都不提。

中美日内瓦以及伦敦会谈后,中美关税战开始缓和。但是特朗普却转向印度,要对印度收取重税。
在印巴问题上,特朗普改变了一边倒政策,决定重回印巴并重的格局。G7会议上,特朗普直接放了莫迪的鸽子,反而去和巴基斯坦元帅穆尼尔吃中饭。在美国看来,印巴又成为了平起平坐的国家,这让一向看不起巴基斯坦的印度人倍感耻辱。
对此印度感到很受伤以至于震怒。莫迪扬言要以实力出发与美国谈判。
美国为什么突然放弃印度,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美国一方面嫌弃印度反华不够卖力,总有自己的小九九。
另一方面则嫌弃印度反华能力都不够。美国连中械军的巴基斯坦都打不过,更何况拥有更先进装备的中国?
因此美国认为对印度的投资犹如无底洞,还不如赶紧割肉止损。
第二节:中国厌恶印度没能力还反华

印度对中国的敌意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根深蒂固。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毛泽东曾困惑地问道:“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通,印度为什么要反对中国?”
这句疑问不仅点明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也暴露了印度长期以来对自身实力的错误认知。从冷战时期的不结盟领袖,到后冷战时代试图在中美博弈中渔利,印度始终以“超级大国”自居。

然而,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外交,印度和中国根本不是一个级别。1962年中印战争证明,印度军队在解放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然而印度并没有悬崖勒马,反而“复仇中国”成为印度政坛和民间叙事中的隐形主线。到了莫迪时代,这种情绪被进一步放大。
莫迪政府通过媒体宣传和外交姿态,试图打造一个“强大印度”的形象,动辄宣称要“超越中国”。然而,宣传归宣传,印度在军事现代化、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与其雄心壮志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军事上,中国于2020年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用冷兵器击败了印度,击杀20名印度军人,俘虏数十人。从此以后,印度再也不敢在边境挑衅。
2025年,印度自信满满地进攻巴基斯坦。结果巴基斯坦用二流中国武器就打败了印度最先进的阵风战机。这充分证明,印度的万国牌武器,根本不是体系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的对手。
在经济领域,印度也试图通过限制中国来“展示实力”。2020年,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了包括TikTok、微信在内的数百款中国应用程序,试图削弱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然而,这场“数字抵制”并未带来印度期待的成果。相反,印度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深受其害。TikTok的封禁让印度数百万内容创作者失去收入来源,而印度本土的替代应用,技术粗糙、用户体验极差,根本无法填补市场空白。
更讽刺的是,印度经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根深蒂固。从制药行业的活性成分到电子产品的零部件,中国制造仍是印度市场的命脉。
印度试图推动“自力更生”计划,但其制造业基础薄弱,难以摆脱对中国中间产品的依赖。封杀中国应用的举动,反而让印度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更加被动。
印度经济规模很大,是全球第四大经济国。但这种大是虚假的,大而无当。试问大家用过什么印度产品?印度又有哪些世界知名企业?印度人民是否因经济发展而富裕?答案是没有。
到了2025年,中国实行严格的稀土管制,瞬间让所谓印度制造露出原形。没有中国稀土,印度汽车工厂甚至不能开工。

除此之外,印度由于受到美国的吹捧,还真以为自己是什么了不起的国家。
加入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是印度的重要棋局,试图借美国之力牵制中国。然而,印度在Quad中的角色更像是“陪跑者”。相比美日澳的军事和经济贡献,印度能提供的资源有限,其海军在印度洋的投射能力远不及美国。
印度试图通过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来平衡中美,但俄乌冲突后,俄罗斯与中国关系升温,印度在莫斯科眼中的战略价值逐渐下降。
印度还试图在“全球南方”中扮演领袖角色,挑战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例如,印度积极推动“国际太阳能联盟”和“全球生物燃料联盟”,试图在气候和能源领域与中国竞争。然而,这些倡议更多停留在口号阶段,缺乏实际资金和技术支持。

相比之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已形成广泛影响力,印度难以望其项背。莫迪政府高估了自己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分量,以为可以重现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辉煌,却忽略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硬实力和外交网络。
虽然印度在军事、经济、外交方面样样不如中国,但印度吹牛皮和拍电影的能力特别厉害。
例如,印度媒体曾宣称其GDP将在2030年超越中国。但他们却没想到,中国GDP是印度的五倍。中国就算不发展,印度也得花十年时间超过中国
印度还热衷于宣传其“国产”成就,如“光辉”战机和“阿琼”坦克,但这些装备在实战中的表现却频频翻车。2025年的印巴冲突中,印度国产武器的低效让国际社会嗤之以鼻,而印度媒体却依然宣称“我们赢了”。

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印度输得灰头土脸。但印度就是敢宣称自己赢了,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吹嘘“消灭了43个中国士兵”。不仅如此,印度还恬不知耻地拍摄了电影——《加勒万》。
为此,还拉来宝莱坞巨星萨尔曼·汗当主演,说是要展现印军"英勇形象"。这部由印度政府掏腰包投资的片子,计划今年7月上映,宣传语更是雷人:"印度打响最残酷战斗却未开一枪"!
印度的无耻和可笑,着实令人咋舌。
结语:悬崖边的印度

印度的悲剧在于,它始终未能在实力与野心之间找到平衡。面对中国这个综合实力远超自身的邻国,印度选择了对抗而非合作,结果不仅未能实现“大国崛起”,反而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受挫。美国对印度的“抛弃”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未来,印度若继续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大国梦,恐怕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而真正的出路,或许在于正视自身局限,与邻国寻求合作而非对抗——但印度会幡然醒悟吗?或许不能。
印度举国上下已经沉沦于虚妄的“赢学”不可自拔,不正视、不反思,更不改正,印度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最大悲剧在于:美国嫌它反华能力不行,中国厌它没能力还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