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印度?俄罗斯唯一航母命运成谜,中国该警惕吗?
【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近日,据俄罗斯媒体《消息报》透露,俄国防部正在考虑彻底放弃对“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的维修,这艘苏联海军的最后遗产、俄军门面的“独苗航母”,在接连不断的事故与战争压力下,或将迎来退役命运。与此同时,有传言称这艘航母可能会像当年“戈尔什科夫”号一样,被以象征性价格卖给印度,再度“复活”成南亚大国的“新航母”。问题随之而来:如果印度真的买下了“库兹涅佐夫”号,并在未来几年完成修复投入使用,是否会对中国的海军力量构成威胁?
▲俄媒的相关报道
“库兹涅佐夫”号诞生于苏联时代,是苏联1143.5型航母的杰作之一,与“瓦良格”号并称“姊妹舰”。1991年苏联解体后,库舰辗转成为俄罗斯唯一一艘航母。然而其服役生涯充满波折:动力系统老化、维护水平低下、训练飞行员缺失,更有2018年浮船坞沉没、航母起火等严重事故。
俄罗斯自2017年起开始对其进行大修,原计划更换主锅炉和动力系统,希望延寿至2030年。但伴随乌克兰战争爆发,俄军财力吃紧,“莫斯科”号等主力战舰接连被击沉,海军预算被重分配,“库舰”的维修计划也因此屡屡中断,进度几近停滞。
如今俄罗斯高层已经开始反思传统航母价值,部分军方人士甚至主张干脆将其报废、将资源集中用于岸基空军与导弹部队。与此同时,有人提出再次“转卖”航母,复制“维克拉玛蒂亚”号的旧套路——用低价卖给印度,然后高价承包改装维修工程,延续其余热。
▲船台上的“库兹涅佐夫”号
表面上看,这艘满载排水量近6万吨的航母,对印度的确有一定吸引力。毕竟印度当前拥有的“维克拉玛蒂亚”号与“维克兰特”号航母,均为中型滑跃起飞平台,搭载舰载机数量有限、舰岛设计老旧,尤其“维克兰特”在自研过程中耗时13年,表现差强人意。如果印度能够“捡漏”拿下“库兹涅佐夫”号,并交由俄罗斯改装成舰载“阵风M”的新平台,那么理论上可省去建造时间,迅速形成三航母编队,在印度洋、孟加拉湾增强存在感。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第一,俄罗斯军工系统在“维克拉玛蒂亚”号改装工程上就留下了巨大的“信誉赤字”,从2004年签署合同到2013年交付,拖延近10年,造价从9亿美元飙升至23亿美元。第二,当前俄印军贸合作大多已趋于僵化,俄军工业面临被制裁、零部件短缺等困境,印度是否愿意再次相信俄罗斯,是个大问号。
▲即将服役的福建舰
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即便印度接盘成功,其实际构成的威胁也极为有限:
首先,从性能差距来看,“库舰”采用的是滑跃起飞,印度当前能拥有的最先进的舰载机也仅为“阵风M”,远逊于中国海军即将大批量列装的歼-35。辽宁舰与山东舰已实现舰载机昼夜起降训练,福建舰则拥有电磁弹射能力,未来还可搭载空警-600与歼-15D,整体战斗力已代际超越。
其次,从时间差来看,哪怕一切顺利,印度也至少需要8年以上时间完成“库舰”的维修与改装。等到那时,中国海军不仅福建舰已成军,甚至第四艘、第五艘航母都可能服役,未来的核动力航母、隐身舰载机、无人僚机也将全面到位。印度“新航母”若登场,面对的将是“焕然一新”的中国海军,而非当年的“辽宁”或“山东”舰。
更何况,中国海军的远洋投送能力、后勤补给体系、反潜系统、空中预警能力,也早已远超印度海军。中国三航母编队正逐步成型,并将形成真正“航母打击群”体系化能力,印度届时是否连舰载飞行员都能凑齐,都是未知数。
▲命运各不相同的两艘姊妹舰
如果说“库兹涅佐夫”号象征着俄罗斯衰落的军工能力,那么“瓦良格”号则是中国“涅槃重生”的开端。这两艘姊妹舰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将“瓦良格”改造成了“辽宁”舰,不仅使其成为中国首艘航母,更开启了独立设计、国产化航母的时代序幕;“山东”舰与“福建”舰的接力,标志着中国真正拥有了现代化航母编队的能力,而这一切,正是21世纪中国海军跃升的缩影。
相比之下,俄罗斯“当不起航母梦”,印度则“买不起现代航母”。中国不仅造得起,更配得上拥有这一全球顶级武器平台。“库兹涅佐夫”号的退役,既是苏联海军的终章,也是俄罗斯航母时代的落幕。若印度决定接手,只能说是“捡了个难啃的骨头”,对中国而言无须紧张。
▲曾经辉煌一时的“库兹涅佐夫”号
毕竟,在高技术、强工业、快节奏构建体系作战能力的新时代海战图景中,靠修旧航母“凑数”的做法,终究只能是幻想。真正威胁中国海军地位的,不是一艘修了十年都修不好的旧舰,而是我们自己是否持续进步,是否能在电磁弹射、舰载机升级、无人作战与全球部署等关键领域,再攀新高。对于这点,未来我们会用实际行动来回答。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