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史 发表于 6 天前

先丢中亚,后失中东?内外交困的俄罗斯,到底如何才能东山再起?

在俄乌冲突持续发酵的当下,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无霸,正经历着自苏联解体以来最严峻的地缘政治危机。曾经作为 “后院” 的中亚地区,如今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各国正加速与中俄美等大国互动,与俄罗斯的离心力日益增强;而在中东,这个被视为俄罗斯生存命脉的战略要地,也因俄乌冲突的久拖不决而陷入全面溃败。内外交困的俄罗斯,究竟该何去何从?静夜史认为,唯有打破土地崇拜的历史惯性,以 “断臂求生” 的勇气重塑国家定位,方能在这场世纪变局中求得一线生机。

一、中亚:帝国光环的褪色
中亚五国的草原与沙漠,曾是俄罗斯帝国向东方延伸的战略跳板,更是苏联时期维系中亚与核心区经济循环的关键纽带。从彼得大帝时期的哥萨克探险队,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的 “兄弟友谊​” 宣传俄罗斯用三百年时间将这片土地编织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但俄乌冲突的爆发,像一把利刃划破了这层脆弱的面纱。​
哈萨克斯坦在 2022 年初的动荡中,拒绝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部队长期驻扎,转而寻求与中国、土耳其的安全合作;乌兹别克斯坦关闭了俄罗斯在撒马尔罕的军事顾问团,将天然气管道的优先供应权转向中国;土库曼斯坦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对俄罗斯提出的 “维护中亚稳定” 提案投下弃权票。这些细微的变化背后,是中亚国家对俄罗斯战略能力的集体质疑。​
在静夜史看来,俄罗斯对中亚的控制力衰退,本质上是其战略资源过度消耗的必然结果。俄乌前线每天消耗的炮弹数量,相当于苏联时期一年的储备量;黑海舰队的主力舰 “莫斯科号” 沉没后,俄罗斯甚至无力在里海部署同等吨位的替代舰只。当俄罗斯的陆军主力被牵制在顿巴斯平原,当空天军的战机只能优先保障克里米亚的防空,中亚国家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曾经的 “安全保护伞” 已经力不从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在中亚的存在感提升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吉乌铁路的破土动工,将比什凯克与喀什直接相连,这条铁路的货运量预计将达到每年 500 万吨,相当于俄罗斯主导的 “中亚 - 俄罗斯” 铁路网货运量的三分之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货币互换规模扩大至 2000 亿元人民币,使人民币在中亚的结算比例从 2020 年的 8% 飙升至 2023 年的 32%。俄罗斯对此并非心甘情愿,但在北约东扩的压力下,只能接受 “两害相权取其轻” 的现实 —— 至少中国不会在中亚部署导弹基地。​
但这种 “默许” 暗藏着巨大的战略风险。中亚国家正在形成新的外交平衡术:在能源上依赖俄罗斯,在经济上投靠中国,在安全上引入土耳其。这种多元外交的本质,是对俄罗斯单极主导的否定。当塔吉克斯坦开始用汉语教授中小学课程,当吉尔吉斯斯坦的年轻人更向往去广州打工而非莫斯科,俄罗斯在中亚的文化影响力正在加速消解。​

二、中东:命脉断裂的多米诺骨牌​
如果说中亚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脸面,那么中东就是其维持生存的血管。从苏联时期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到普京时代介入叙利亚内战,俄罗斯在中东的存在始终围绕着三个核心目标:保障里海石油的出口通道、遏制北约东扩的南下路线、维持与伊朗的战略同盟。但如今,这三个目标正在逐一崩塌。​
首先是叙利亚政权的倒台,2023 年秋季,土耳其支持的反对派武装攻占了阿勒颇省北部,俄罗斯空军的反击效率比 2015 年下降了 60%—— 不是飞行员的技术退化,而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库存已经见底。2024 年 11 月 27 日,以 "沙姆解放组织" 为首的反对派武装发动闪电攻势,12 天内连克阿勒颇、哈马、霍姆斯等重镇,最终于 12 月 8 日控制大马士革。这一速度远超外界预期,甚至俄罗斯外交部也在当日才确认阿萨德辞职并下令和平移交权力。​

其次,伊朗的 “掉链子” 则是对俄罗斯中东战略的釜底抽薪。2024 年初,伊朗与沙特在 Beijing 签署复交协议后,迅速调整了对俄政策:减少对叙利亚政府的军事援助,暂停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零部件,甚至开始与欧洲谈判恢复核协议。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伊朗意识到俄罗斯已经无法在波斯湾对抗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继续绑定俄罗斯只会引火烧身。而至于伊朗在伊以冲突中的拉胯表现,就更是让俄罗斯无语凝噎了。​
最后,阿塞拜疆的反水更具象征意义。眼看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久战不胜,阿塞拜疆马不停蹄地与土耳其等国家完成了战略重组,并公开对俄罗斯发难,即便俄罗斯多次警告也矢志不移,让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布局土崩瓦解。
可以说,俄罗斯在中东的溃败,暴露了其战略资源的结构性短缺。黑海舰队失去制海权后,从克里米亚向叙利亚运送物资的航线被迫中断;陆军主力被牵制在乌克兰,无法增援高加索地区;经济制裁导致军费连年缩减,2024 年的国防预算仅为 2021 年的 65%。当一个国家的战略工具无法支撑其战略野心时,收缩是唯一的选择,但俄罗斯的收缩速度显然快于预期。​

三、远东:镜花水月的救赎幻想​
在中亚与中东接连失守后,“远东易主” 的论调开始在国际战略学界流传。这种观点认为,俄罗斯将远东归还中国,可以换取经济援助和战略保护,从而摆脱当前的困境。但只要深入分析俄罗斯的历史基因与现实利益,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从经济角度看,远东确实是俄罗斯的沉重包袱。这片占俄罗斯国土面积 36% 的土地,仅居住着 620 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 1 人。2023 年,远东地区的 GDP 仅占俄罗斯总量的 5.8%,但维持其基础设施的费用却占联邦预算的 8.3%。萨哈林岛的石油开采成本是中东的 3 倍,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年维护费用足以建造两艘 “北风之神” 核潜艇。但俄罗斯从未将经济收益作为领土决策的核心指标 —— 否则阿拉斯加也不会在 1867 年以 72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
而对中国而言,远东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鄂霍次克海的不冻港可以使中国海军的核潜艇获得直达太平洋的通道;外兴安岭的森林资源能满足中国 30% 的木材需求;黑龙江沿岸的耕地足以养活 2 亿人口。但这些潜在收益需要面对复杂的现实障碍:远东地区的俄罗斯族占比达 82%,民族主义情绪强烈;俄罗斯在远东部署的战略导弹部队,仍是悬在东北亚上空的利剑;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全球战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通过领土变更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

可以说俄罗斯拒绝放弃远东,有着深刻的历史心理因素。从伊凡雷帝征服喀山汗国开始,领土扩张就成为俄罗斯民族认同的核心符号。在俄罗斯的历史叙事中,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鲜血换来的荣耀,放弃领土等同于否定民族尊严。这种心理在普京时代被进一步强化,2014 年吞并克里米亚的支持率高达 86%,就是最明显的证明。当土地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任何形式的领土割让都会引发政权危机。​
更现实的顾虑是对中国复兴的复杂心态。俄罗斯外交部前部长拉夫罗夫曾私下表示:“北约是现实的威胁,但中国是历史的威胁。” 这种矛盾心理体现在具体政策上:允许中国企业参与远东的油气开发,却禁止开采战略矿产;同意与中国共建跨境大桥,却限制中国公民在远东的居留时间。俄罗斯深知,一旦失去远东,中国将彻底打破东北亚的地缘平衡,而这种平衡的打破,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安全构成的潜在影响,可能比北约东扩更为深远。​

四、宿命:历史周期律下的必然沉沦​
在静夜史看来,俄罗斯当前的困境,本质上是一个传统陆权国家在海权主导的时代,试图维持超大规模地缘存在的必然失败。从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到苏联时期与美国全球争霸,俄罗斯始终在透支自身的资源禀赋,去追逐与其国力不匹配的战略目标。这种 “帝国惯性”,使其难以适应从全球性大国向区域性强国的角色转变。​
而经济结构的致命缺陷加速了这一进程。俄罗斯的 GDP 中,能源与原材料出口占比高达 35%,制造业仅占 14%,这种单一结构在国际制裁下不堪一击。2024 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黄金储备降至 3800 吨,比 2022 年初减少了 40%;卢布对人民币的汇率较 2020 年贬值了 57%,已经失去作为区域结算货币的资格。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只剩下卖资源的能力时,其维持庞大军事机器的基础就会动摇。​
而且,人口危机成为其更根本的隐患。俄罗斯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 8 年为负,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 120 万。为了维持俄乌前线的兵力,俄罗斯已经征召了 50 岁以上的预备役人员,甚至将军校学员直接派往前线。这种人口结构决定了俄罗斯既无法维持对广阔领土的有效控制,也难以支撑长期的大国竞争。​

更要命的是,国际环境的恶化则封死了转型的可能。北约已经将芬兰、瑞典纳入版图,波罗的海变成了 “北约内湖”;日本在北方四岛周边增加了 12 艘潜艇;就连蒙古也宣布将与美国举行年度联合军演。这些变化形成了对俄罗斯的 “C 形包围圈”,使其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漫长的边境线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的 “东山再起” 几乎没有现实路径。如果继续维持现有战略,只会加速资源耗尽;如果选择战略收缩,又会引发连锁反应式的地缘崩塌。这种两难困境,是历史上所有过度扩张帝国的共同宿命 —— 从罗马到奥斯曼,概莫能外。​
或许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所言:“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扩张又不断崩溃的循环史。” 当前的收缩,不过是这个循环中的又一个节点。当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再也无法展示足以震慑世界的新型武器,当克里姆林宫的决策者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失去对欧亚大陆腹地的控制,俄罗斯才能真正开始思考:除了领土与武力,这个国家还能依靠什么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所以,中亚的离心与中东的溃败,不仅是战略支点的崩塌,更是其大国根基的松动。在俄乌冲突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的俄罗斯,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所谓的 “东山再起”,在现实的枷锁下更像是一场遥不可及的幻梦。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丢中亚,后失中东?内外交困的俄罗斯,到底如何才能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