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的将军,谈判的赌局,缅甸向特朗普求关税解套
文︱刘澜昌缅甸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终于“低头”了。在一封措辞审慎又不失诚意的信函中,这位曾铁腕统治、顽固抵制外部压力的将军主动致信美国总统特朗普,请求降低对缅甸商品的关税税率,并表示愿意派遣谈判团队亲赴华盛顿。这封信并非偶然,而是当前全球贸易格局动荡重构、美国关税政策重返中心的缩影。而缅甸的示弱,不过是全球弱势经济体在特朗普强压下的一个缩影。
故事的起点,是特朗普4月初高调宣布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这一新规本质上是对“对美贸易不公平国家”挥舞税收大棒的再次升级。在该名单中,缅甸赫然在列,被征收44%的高额关税——这是一个对出口依存度极高的发展中国家几乎致命的数字。特朗普在7月初略作“恩赐”,将缅甸的税率下调4个百分点至40%,但这并未触及本质。敏昂莱随即致信,要求将税率大幅调降至10%-20%区间,并主动提议“礼尚往来”,把对美国进口产品的税率降到0%-10%。这封信可以被解读为一次非典型外交投降,也是一场小国对超级大国“权力语言”的回应。
必须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敏昂莱第一次低头,却是他最具实质性的一次政策主动。现实摆在面前:缅甸的出口结构单一,成衣、木材、矿产是支柱,而这些恰恰严重依赖美国和西方市场。一旦美国市场紧锁大门,其它国家并不足以形成替代。而特朗普恰恰深谙这一弱点。
在特朗普眼中,关税不是政策工具,而是政治武器。他从不讳言自己打关税“牌”的策略性——不是为了保护美国产业,而是为了在国际博弈中赢得“交易胜利”。对中国是这样,对欧洲、日本亦如是。如今轮到了缅甸这样的小国。他的算盘精明且高效:先以极端关税施压,再给一个象征性的“下调”以示恩泽,最终让对手主动提出更大让步。敏昂莱的信,正是这一剧本的标准化执行。
敏昂莱提出的“对美关税减免”不仅是贸易让利,更是一种地缘信号。他以国家主权口吻提出谈判,却实际上已经默认了美国的规则主导。一个曾公开抨击西方“干涉主义”的将军,愿意为几个百分点的税率带队赴美磋商,这本身就是一场极具象征性的现实屈服。特朗普要的不是简单的贸易顺差,而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权力展演”。他在对华谈判中展示过这种战术,现在复制到缅甸身上,不过是换了一个对手而已。
但我们也不能仅仅把这看成缅甸的“失败”。在大国挤压中谋求喘息空间,是许多中小国家的现实策略。缅甸并不天真,它深知西方市场仍是出口命脉,美国关税墙一日不降,外汇收入和就业结构都无法稳住。一场关税战,在美国是选票,在缅甸则是生死。在如此不对称的力量格局中,主动示弱反而成为策略最优解——这是一种务实的屈服,也是现实主义的权谋选择。
当然,这场交易背后仍有不确定性。特朗普能否接受缅甸的“交换条件”?或者说,他是否愿意在这个时点放缅甸一马?答案尚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不会轻易答应无利的交换。他会进一步试探缅甸的底线,或将提出更多附加条件:比如是否愿意限制军政府的某些采购行为,是否愿意开放美国资本进入缅甸能源与矿产领域。真正的讨价还价,才刚刚开始。
如果特朗普提出“降低关税需减少中资项目”的附加条件,缅甸又将陷入另一个左右为难的战略十字路口。其实这只是特朗普重返全球经济议程的又一信号。他以关税为锤,以谈判为盾,重新构建美式“经济围栏”。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只是首轮,下一波浪潮显然已经向全球蔓延。欧洲的汽车税、日本的农产品争端、拉美的矿产出口限制,都在他的“对等主义”逻辑下被逐一摆上谈判桌。而缅甸不过是他试探多边弱点的一个靶子,用最少代价换取最多话语权。
这一局,特朗普赢了吗?短期看,是的。他逼得一个长期抗拒美方规则的小国主动递交降书,既展示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又制造了“谈判成果”的可见战果。但从更广视角看,这也让美国逐步丧失软实力吸引力——当越来越多国家只是“不得不”合作,而非“愿意”配合,美国的规则效力终究难以长期维持。用关税逼迫世界听话的特朗普,也许可以赢下几场交易,但赢不了全球信任。
而缅甸也未必是完全的输家。如果此次谈判能够达成务实成果,比如成功将关税降至20%以下,那军政府也可借此向国内巩固统治合法性,向外部展示“可沟通、能合作”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封信不只是一次求和,更是一种对外认知战的主动布局。
现在的问题是:特朗普会不会开门?如果他开了,那将意味着他愿意用一个小国的服从来标志其全球谈判政策的“胜利”模板;如果他关上门,那就说明他压根无意谈判,只想继续用税收鞭子逼迫更多国家自动靠拢。不论结局如何,这场关于权力、关税与外交的三方博弈已经展开,而缅甸,只是其中一张被翻开的牌罢了。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