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亲美总统遭刺杀,一瘸一拐逃跑,告知特朗普亲信:有高级内鬼
“那不是一次普通的空袭,而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斩首行动’。”6月16日凌晨,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德黑兰西部一处军事级别的地下设施中,正主持一场国家安全紧急会议。谁也没料到,一轮精准到秒的导弹突袭突然降临。
几枚导弹从天而降,直接封死六个出入口,建筑墙体被震塌,现场一度陷入黑暗与混乱。总统本人在撤离中腿部负伤,险些成为以色列“猎杀名单”上的最新一位。
这场暗杀行动,为何如此精确?以色列是如何锁定这场高度机密会议的?背后是否真的如外界猜测,有“内鬼”潜伏伊朗高层多年?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事发后佩泽希齐扬选择在美国保守派媒体人,同时也是特朗普亲信的卡尔森面前爆料——他究竟想传递什么信号?
如果不是紧急疏散通道及时开启,2025年的中东格局可能已经彻底改写。
伊朗官方事后披露,这场导弹袭击瞄准的是伊朗政军决策核心:总统佩泽希齐扬、议会议长加利巴夫、司法总长埃杰伊、国安秘书艾哈迈迪安,以及军方、情报、外交等多个系统的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
会议地点是一处平时极少启用的战时指挥设施,地处德黑兰西郊山腰,拥有独立电源和厚重掩体,理论上是“不可渗透”的。可偏偏,以色列精准地知道会议地点、时间,甚至通风系统和逃生路线也成为被锁死的目标。
这已经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打击,更像是一场“内部有人配合”的猎杀——这才是伊朗真正的恐慌点。
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素以“无孔不入”著称。从暗杀伊朗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到多次成功斩首叙利亚、黎巴嫩的武装头目,摩萨德的出手都非常精准。
这一次也不例外。
根据伊朗安全部门事后研判,以色列不可能单靠卫星或技术侦察拿到如此细节的会议情报,尤其是这样一场“战时动员级别”的闭门会议。也就是说——情报一定是人送出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空袭仅过数日后,伊朗国内迅速展开代号为“清道夫”的反间行动。截至6月底,伊朗官方逮捕了超过700名“潜在叛徒”,其中不少是军方和情报部门的内部人员。更惊人的是,据称至少有三人与总统安保体系存在直接联系。
这不仅意味着摩萨德在伊朗内部潜伏已久,更意味着伊朗长期以来自信的情报系统,可能早已漏洞百出。
在爆炸声平息之后,一个更加微妙的战场在政治舆论中悄然展开。
佩泽希齐扬选择对外爆料的方式耐人寻味。他没有在国内媒体讲话,而是接受了特朗普亲信、美国媒体人卡尔森的采访。视频中,他明言以色列是暗杀背后的主谋,但刻意淡化美国角色,甚至直言:“这是内塔尼亚胡的战争,不是华盛顿的。”
这是一种微妙的对美“示好”。
要知道,佩泽希齐扬被视为伊朗“改革派”阵营的代表人物,自上任以来就倾向于缓和与美欧的关系、重启核协议、解除制裁。尽管他在伊朗国内并非强硬派的宠儿,但他的政策方向某种程度上是西方更愿意看到的伊朗领导者形象。
一旦他在这场冲突中被斩首,那接班的很可能是立场强硬、亲卫队背景浓厚的鹰派人物,伊朗的政策走向也将彻底右转。对西方而言,他们将面对一个更加危险的伊朗。
所以问题来了:这场暗杀,到底是谁最想看到佩泽希齐扬倒下?真的是以色列单方面行为,还是美以之间各有算盘、各有底线?
在这场看似协调一致的美以联手行动中,矛盾其实早已浮出水面。
当以色列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列入“清除名单”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却自曝“亲自叫停了该计划”。这一说法直接与以色列防长卡茨“我们不知道哈梅内伊藏身地点”的说法相互冲突。
美以之间,不是“背靠背”,而是“背后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佩泽希齐扬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把“暗杀责任”推给以色列,却始终没有点美国的名。他想要传递的信号很明确:伊朗可以跟美国谈,但你们得先管住你们的盟友。
中东冲突的剧本,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更多时候,是各种力量之间复杂平衡下的“灰色政治”。
从一场失败的暗杀,到一次潜在的政局重构,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的这次惊魂经历,或许是一次信号——一个属于新中东时代的序幕正在悄然拉开。
这不仅是伊朗与以色列的博弈,也不仅是摩萨德和革命卫队的较量。更深层的,是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和平与冲突之间的内外抉择。
佩泽希齐扬虽未倒下,但这场对他的“精准攻击”,已经将伊朗政坛的脆弱、安全系统的漏洞、以及中东局势的危险,一次性摊在了台面上。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