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第一批退档学生诞生!主要有三个原因,大家务必要清楚
有一些学生的档案被学校直接退回了。一个考了620分的学生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分数往年足以进入热门课程,但他没被任何一个他填报的六个志愿课程录取。原因?今年的录取分数线有所上升。他没有勾选“愿意接受其他课程安排”的选项。档案就这样被退回了。这种事情在军校和警校的申请者中,还有那些申请公费师范课程的学生里,发生得相当普遍。
大学录取时,分数够了最低投档线,这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关卡要过。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此感到很迷茫……明明分数不低啊,怎么就被退档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某位考生总分超过600分。他申请了师范大学的公费生项目。体检报告显示他有色盲问题。这个专业对视觉有明确要求,招生指南里写得清清楚楚。他的高分在这里失去了作用。
这位学生的家长感到很意外!他说自己孩子从小的身体检查记录一直良好,谁能料到色觉问题会成为一个无法逾越的门槛?
户籍不符合定向招生计划的要求,也是一个退档原因。
地方性的专项招生计划,就是为了特定地区的学生设立的。一些考生没有仔细阅读这个前提,以为分数够了就行。结果,户籍地不匹配,申请直接作废,白白损失了一次宝贵的投档机会。
“外语必须是英语”——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新高考政策实施后,选择学习其他小语种的学生变多了。一个学生的外语科目拿了130分,相当不错。可他学的是俄语。他申请的大学专业却指定外语科目必须是英语才行。这种冲突,导致了一些高分学生的档案被退回。
这些规定,大学的招生手册里都写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可能没有逐字逐句地去核对这些信息。他们只看到了总分和往年的录取线。
目前,2025年高等学校招生的第一轮录取工作已经结束。首批被退回档案的学生名单也随之产生。根据初步统计,退档的核心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身体健康状况的特定指标不符合专业要求。
二是个别科目的分数没有达到学校划定的最低线。
三是学生本人拒绝接受被调配到未填报的其他专业。
提前批次的竞争每年都很大。许多人盯着那些热门的学校和专业。这些地方的分数线几乎年年都在上涨。考生如果只参照去年的录取数据来做决定,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
现在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一旦考生的档案因为任何一个原因被高校退回,他就会失去这个批次的全部机会。接下来,他只能去参与普通批次的录取,但那个时候好的选择就更少了。
有些学生会因为户籍问题被刷下来。某个地方的专项计划招生,就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是当地户籍。有考生就没注意到这个规定,填了也是白填。
理科专业可能对数学分数有单独的要求!
这个要特别留意。一些理工科的院系,不仅看总分,还看数学单科的成绩。如果数学分数没有达到他们设置的门槛,就算总分再高,也可能不被考虑。
现在,全国许多省份的高校正在进行“征集志愿”的工作。这意味着一些学校没有招满学生,还有剩余的名额可以申请。这个阶段的竞争,会比第一轮录取时更加激烈。
分数高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得到优先考虑。如果这次征集志愿还是没能被录取上,那么剩下的路就不多了。要么等待下一个更低批次的录取,要么选择回去复读一年。
不选择“服从调剂”的学生数量是最多的。这是造成退档的最常见情况。很多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只填报自己喜欢的几个热门专业,不愿意去“将就”。一旦这些专业的分数线上涨,他们的风险就很大。
这次的退档情况,给2026年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提了个醒。分数确实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那些招生简章里的细节——每一个字,每一行,都可能关系到最终的录取结果。
查看自己的体检报告单,对照心仪学校和专业的要求,这是第一步。看看有没有哪些指标是不符合的。
语言要求必须看清楚。特别是申请外语类专业的学生,要核对学校接受的语种。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所有学校都接受所有语种的考生。
对于那些热门的专业,如果自己的分数优势不大,勾选“服从调剂”,或许能给自己保留一个被录取的机会。这是一条后路。今年很多事情都显示,细节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能只盯着总分看。要把所有条件都拿出来,一条一条地过滤筛选。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