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南至今难翻身?79年撤军前许世友下的3个命令,实在太高明
1979 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军事史上意义重大。战后,越南发展长期受阻,这与撤军前许世友将军下达的三个命令紧密相关。历史上,中越两国渊源深厚。古代越南深受中国文化熏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与中国联系紧密。近代,两国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相互扶持。
尤其在越南抗法、抗美斗争时,中国全力支援,从物资、军事装备到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无一遗漏。
有数据统计显示,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对越援助达 200 亿美元,涵盖大量粮食、武器弹药、医疗用品,还帮忙修建众多公路、铁路、桥梁等,为越南赢得抗法、抗美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冷战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越南外交政策随之转变。
1975 年越南统一后,出于地缘政治等考虑,倒向苏联阵营,开始在边境挑衅中国,排挤打压中国华侨,严重侵犯中国利益,致使中越关系急剧恶化,最终引发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 年 2 月 17 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展开自卫还击作战。
在许世友等将领指挥下,中国军队迅速突破越军边境防线。战争初期,凭借强大火力和高昂士气,一路向越南北部推进,迅速占领多个边境要点。但在攻占谅山和高平这两个重要军事要塞时,遭遇越军顽强抵抗。越军利用熟悉地形和坚固工事,给中国军队造成一定伤亡。
许世友将军迅速调整战略,采取迂回包围和正面强攻结合的战术,成功突破越军防线,相继占领同登、高平、老街和河口等地。经过 28 天战斗,中国军队重创越南军队,达成先期目标后,1979 年 3 月 5 日,中央军委下令解放军有序撤回国内。
而就在撤军前,许世友将军下达了三个影响深远的命令。
首先是“带不走的全废掉”,这个命令直指越南北部工业设施,因为越南北部工业在其经济体系中地位重要,且大多是在中国援助下建立起来的,是越南工业发展的核心。
中国军队接到命令后,精准打击了越南北部的钢铁厂、机械制造厂、化工厂等工业设施,不仅破坏生产线,还炸毁相关配套设施。比如河内的某大型钢铁厂,战前年产钢量约 50 万吨,是越南重要工业支柱。战争中被破坏后,因缺乏技术和资金,重建缓慢,战后数年,年产量锐减至不足 10 万吨,仅为战前的五分之一。这不仅影响了越南钢铁供应,还导致以钢铁为原材料的机械制造、建筑等相关产业链停滞。
战前,越南北部工业生产总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5%,且主要依赖外部援助和技术支持。许世友将军这一命令进一步削弱了越南工业生产能力。
战后,越南工业生产总值持续下滑,1979 年至 1982 年间,平均每年下降约 12%。越南工业体系遭受重创,后续重建面临巨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难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其次,为确保撤军安全,防止越军突袭,许世友将军下令“在撤退路线沿途埋设地雷”。中国军队主要在桥梁下、要道旁等关键位置布雷,同时避开居民区。战后统计,共埋设约 10 万枚地雷。
这些地雷使越南军队战后多年不敢轻易靠近边境地区,极大限制了其军事行动。同时,也给越南边境地区发展带来极大阻碍。例如滇越铁路,战争中受损,战后越南想修复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因沿线布满地雷,工程队施工时死伤惨重,三年间几十人丧命,最终无人敢继续施工。
原本连接中越两国的重要交通动脉,因地雷无法发挥经济作用,越南北部边境地区贸易和经济交流严重受阻,长期停滞。
最后,许世友将军要求后勤部队带走曾援助给越南的所有物资。因为在战争期间,中国发现越南将中国援助物资大量囤积并用于军事目的,像一些用于修建基础设施的钢材和水泥,被越军用于加固军事防御工事;部分运输车辆用于军事物资调配。
中国军队撤军时,将这些物资全部带走。这使越南失去大量资源储备,军事运输能力大幅下降。战前越南军队运输车辆中约 40% 来自中国援助,带走这些车辆后,其军事运输能力大受影响。而且,这些物资缺失影响了越南经济建设,原本依赖物资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等活动陷入停滞。
战后经济上,工业设施破坏让越南失去经济发展支撑,工业体系崩溃,大量工人失业,产业链断裂,经济陷入长期衰退,进而影响农业和服务业,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军事上,地雷限制了越南军队在边境活动,使其在边境防御和军事部署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物资被带走削弱了军事装备和后勤保障能力,后续军事发展困难重重。越南政府战后需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基础设施重建,但因经济实力有限,重建缓慢。
40 多年过去,越南经济虽有一定进步,但与周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可以说,1979年许世友将军撤军前的三个命令,从战略层面有效保护了中国国家利益,沉重打击了越南嚣张气焰,为中国后续发展赢得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实在太过高明。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