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从殖民地到独立建国
新加坡历史的两个关键点:1819年,英殖民政府登陆——殖民时代开始。
1965年,与马来西亚分家——独立国家诞生。
这是一个移民社会,华人是主力。
一部分是从马六甲、槟城迁来的“峇峇”土生华人;
大多数是来自中国南方的“新客”——讲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的人。
“峇峇”重视本地认同;“新客”心里想的是“有朝一日要回中国”。
到了19世纪中后期,清朝和英政府都来“拉拢”新加坡华人:
⚖️ 清廷设领事馆,英方设华民护卫署,
办教育、搞庆典、送勋章、办典礼,一场软实力比拼。
也就有了“亲中” vs “亲英”、华校 vs 英校的分裂基础。
⚔️ 1942年,日本突袭占领新加坡,殖民政府溃败。
这是新加坡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日军严控舆论、镇压反抗,华人社区尤为惨烈,出现大检证、肃清政策。
这一段记忆,改变了许多人的政治认知:
英国人不是绝对可靠的保护者;
华人必须自立、团结、自保。
日本投降后,英政府重返,恢复殖民体制,但旧的权威已经动摇。
1950年代,新加坡走向自治。
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正式独立。
此后,冷战对立、族群紧张、语言政策改变,
让新加坡的华人文化处境一度艰难,
直到70年代末才逐渐松绑,
但也留下了“文化断层”的后遗症。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