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伊朗!欧盟又出损招
文︱陆弃当地时间7月15日,欧盟理事会宣布依据“全球人权制裁机制”,对8名伊朗个人及1个伊朗实体实施限制措施,指控其“代表伊朗国家机构在境外严重侵犯人权”。这是欧盟近年对伊朗发起的又一轮针对性制裁,表面上打着人权旗号,实则夹杂复杂地缘算计,折射出当前欧伊之间乃至西方与伊朗在多个议题上的角力升级。随着中东地缘格局震荡、伊核谈判陷入僵局、以色列与黎巴嫩边境冲突升温,欧盟此时出手,未免不让人怀疑其“人权优先”的正当性是否真实,还是又一次借由人权议题服务更宏大的战略意图。
欧盟发布的这份制裁声明,没有公布涉事个人与实体的具体身份细节,也未说明“境外侵害人权”的具体行为,仅笼统指控他们与伊朗官方情报、安全部门存在关联,涉嫌对欧洲境内伊朗异见人士实施威胁、骚扰甚至暴力行径。这类模糊化、符号化指控,近年来已成为西方国家对非西方体制“合法化敌意输出”的常规话术:不是通过国际调查或司法程序确立罪责,而是基于西方自身定义的“可信信息”直接下判决。而这种“预设立场—操作惩罚—再制造正当”的三段论路径,恰恰正是全球南方国家对西方双标批评的主要依据。
在这一背景下,欧盟此次制裁更值得注意的是“境外”二字。这意味着,伊朗被指控的“人权侵犯”行为并非发生在其本国国土范围,而是通过某种形式跨境延伸至欧盟成员国。这种跨国管辖逻辑虽然披着人权外衣,实际正暴露出欧盟愈发频繁在全球事务中“指哪打哪”的长臂干涉倾向。从俄罗斯到白俄罗斯,从中国新疆到伊朗,现在甚至连“发生地”都不再需要是“本地”,只要触及其政治立场,欧盟就可直接宣布启动制裁机制。这不是人权机制的国际化,而是其工具化和选择性强化的典型表现。
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欧盟第一次对伊朗发起类似行动。自2022年伊朗爆发“头巾抗议”引发全国性骚乱以来,欧盟已累计对数十名伊朗高级官员、执法人员及革命卫队成员实施制裁,并冻结伊朗多家国防企业与技术公司的资产。而每一次制裁声明的背后,几乎都伴随着伊朗国内或地区局势的剧烈变化。这一次也不例外——就在欧盟宣布制裁前不久,伊朗与美国围绕核谈判的最后一次尝试宣告失败;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空袭升级,引发伊朗强烈抗议;伊朗国内改革派正酝酿对新任总统佩泽什基扬施加更多政策约束。此时欧盟出手,时机上的高度配合性令人很难相信只是“独立决策”。
美国通过阿拉伯-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强化对沙特与阿联酋军事合作,已基本锁住海湾地区的主要外交渠道。而中俄在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欧盟在地中海东岸的传统政治空间不断压缩。于是,欧盟一方面无法摆脱对美国中东政策的追随,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政策层面找到体现“独立性”与“价值观外交”的抓手。人权议题,恰好提供了这类“道德制高点”,可供其在不涉入军事冲突的前提下,维持对伊朗施压能力的可见性与合法性。
然而,这种以人权为名的“技术性外交”,并未真正为伊朗国内民众带来更大自由。相反,它强化了德黑兰政权的危机意识,使得保守派与革命卫队阵营更易动员“外敌入侵”式民族主义情绪,对伊朗异见人士的空间构成进一步压缩。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许多欧盟国家自身也正陷入移民驱逐、难民拘押、种族歧视丑闻之中。法国因驱散难民营多次遭联合国批评;意大利对非法移民动用军舰封锁海岸;波兰将数十公里边境建为电网墙体。这种“人权仅适用于他国政府”的操盘逻辑,暴露出欧盟在推进全球治理时依旧未摆脱殖民式傲慢。
欧盟此举也可能加速伊朗对自身外交布局的调整。过去数年,伊朗多次试图修复与欧盟的关系,包括核协议重启谈判、释放被囚欧洲人、开放有限商业通道。但面对欧盟在政策上不断滑向美国立场,且对伊朗诉求日益冷漠,德黑兰内部要求“彻底转向东方”的声音正逐渐获得上风。中伊战略协议启动、中俄伊联合军演频繁举行、伊朗加入金砖与上合组织,这些信号表明,伊朗已在谋求摆脱“被西方定义一切”的被动处境。而欧盟一旦彻底失去与伊朗的互动管道,不仅其在中东事务中的能动性将进一步受限,更可能丧失在亚欧大陆一体化中的关键支点。
这种以道德优越论为基础的制裁行为,很可能走入自身构建的逻辑陷阱。如果人权机制成为服务地缘战略的便利工具,而非全球公正的价值基准,那么其合法性与说服力将不可避免地遭到侵蚀。更关键的是,全球南方国家正日益警觉并反感这类“双标输出”,甚至在国际组织内集体反击。例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内部,已有多国呼吁改革现行由西方主导的议题设置与调查机制。此趋势一旦成型,欧盟未来即便在真正的人权危机前呼吁国际共识,也将面临信任赤字。
这使得问题回到了最初:欧盟到底是想借人权之名重塑外交影响,还是确有推动全球人权进步之愿?在当前国际秩序重构的浪潮中,这样的质问不仅将来自伊朗,更将来自更多尚未接受“西方定义世界”的国家与人民。如果欧盟继续执迷于“选择性正义”与“象征性惩罚”,它终将失去以普世价值赢得世界尊重的最后一块基石。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