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境对峙到红毯相迎,中印关系180度转弯,原因为何?
前言五年前,中印边境剑拔弩张,战士流血牺牲。五年后,中方给苏杰生铺红毯、安排高规格接待。这反差,真把人看懵了。
更让莫迪意外的是,中方不仅提高了外交规格,还主动抛出"龙象共舞"的合作橄榄枝。这待遇,在印度外交史上都不多见。
从剑拔弩张到红毯相迎,这180度大转弯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战略考量?
作者-盐
副部长亲自接机?莫迪做梦都没想到
7月13日中午,当苏杰生的专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等待他的竟然是一场"超规格"的外交待遇。
红毯铺地,仪仗队列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亲自走到舷梯旁接机。这待遇,放在五年前中印边境冲突最激烈的时候,简直不敢想象。
要知道,上一次印度外长访华,还是2020年的事了。当时双方因为加勒万河谷冲突闹得剑拔弩张,连外交层级的对话都一度陷入停滞。
更让莫迪意外的是,中方这次直接给苏杰生安排了"双高层"会面。14日上午,苏杰生刚结束与王毅外长的双边会谈,下午就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方在会面中明确提出"龙象共舞"的合作愿景,希望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能在全球南方事务中形成合力。
这可是自2024年喀山会晤以来,中方首次在高层对话中如此明确地抛出合作倡议。
印度媒体就炸锅了。《印度斯坦时报》在头版用"历史性礼遇"来形容苏杰生此行,称中方不仅在接机规格上打破惯例,还特意为苏杰生的天津之行安排了高铁专列。
要知道,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外长大多是14日才陆续抵达,苏杰生却提前两天来华。这种"特殊待遇"背后,显然藏着中方的深意。
王毅外长和苏杰生足足谈了三个半小时。这场被外界称为"破冰之旅"的会晤,讨论的议题相当务实,涉及稀土、直航、边境等多个敏感领域。
美国这把火,终于烧到印度屁股了
说白了,印度这次主动示好,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关税大棒给逼的。过去一年,中国对稀土实施的出口管制让印度汽车产业叫苦不迭。
据印度汽车零部件协会统计,仅2025年第一季度,就有超过20家印度车企因稀土短缺被迫减产。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更要命的是,印度一直寄希望于美国,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结果呢?美国的关税政策一视同仁,该收割盟友的时候毫不手软。
讽刺的是,就在印度政府对华强硬的这几年,中印贸易额却创下了13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说明什么?经济规律比政治口号更诚实。
王毅在会谈中直言,中方的管制措施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但也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印方探讨解决方案。这话听起来客气,实际上是在给印度台阶下。
双方就恢复中印直飞航班达成初步共识。自2020年边境冲突以来,中印之间的直飞航班几乎全部停摆。
苏杰生这次特意带来了印度民航部门的提案,建议先恢复德里至上海、孟买至广州的两条航线。王毅回应称,中方原则上支持恢复直航,但需要印方在签证便利化等方面做出对等安排。
外界分析认为,印度这次的政策调整,本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觉醒"。莫迪政府终于意识到,跟着美国对抗中国,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专家指出,印度在中美间寻求平衡的战略调整,很大程度上是被经济现实给逼出来的。
中俄从仇敌到盟友,中印也能复制这奇迹?
说起大国关系的华丽转身,中俄关系绝对是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想当年,珍宝岛冲突时两国也是剑拔弩张,现在却成了"背靠背"的战略伙伴。
关键在于什么?双方都明白一个道理:合作大于分歧,共同利益远超历史包袱。这为中印关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反观印美关系,印度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充其量就是个"工具人"角色。美国需要印度制衡中国,但从来不会把印度当成平等伙伴看待。
这次苏杰生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表态,格外引人关注。他不仅公开支持中方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年"倡议,还主动提出印度愿意合作开发新能源项目。
这与印度过去在上合组织中"唱反调"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要知道,印度以前可是上合组织里的"搅局专业户",对中方推动的多边合作倡议频频冷嘲热讽。
会议间隙,苏杰生还特意与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进行了简短交谈。这是自2024年伊斯兰堡恐袭事件以来,印巴外长首次在上合框架下进行直接接触。
外界猜测,中方可能在其中扮演了调解者的角色,试图推动印巴关系缓和。毕竟,南亚地区的稳定,符合所有相关方的根本利益。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印关系的改善对整个亚洲格局都有积极意义。两个人口超过14亿的大国如果能够握手言和,对"全球南方"的团结合作将是巨大推动。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对美国"分而治之"策略的有力回击。华盛顿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亚洲大国之间抛开分歧、加强合作。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印关系要想真正实现"龙象共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边境问题、战略互信、历史包袱,哪一个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彻底解决的。
蜜月期还是演戏?印度这次能靠谱多久
话说回来,印度这次的180度转弯,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权宜之计?这个问题恐怕连莫迪自己都说不清楚。
从积极的一面看,双方确实释放了不少合作信号。苏杰生明确承诺支持中方办好上合峰会,这在印度外交史上确实不多见。
中方也展现了足够的诚意,不仅提升了接待规格,还在稀土、直航等具体问题上表达了解决意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但是,现实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印度国内的反华情绪并没有根本改变,民族主义政治家们随时可能煽风点火。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外交政策历来以"反复无常"著称。今天跟你握手言和,明天就可能翻脸不认人。这种"黑记录"让中方不得不保持警惕。
回顾历史,印度在国际组织中的"反水行为"比比皆是。2020年边境冲突之后,印度一方面在国内极力鼓吹反华情绪,另一方面又在国际会议上装作一团和气。
这次的转向能持续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态度。如果华盛顿加大对印度的拉拢力度,莫迪政府很可能又会重新倒向美国怀抱。
从中方的角度看,当然欢迎印度传递的善意,但也必须保持必要的战略清醒。合作可以谈,但信任需要时间和行动来建立。
外交从来不是"谁先低头谁就输了"的游戏,而是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在善意与防备之间找到平衡点。
"龙象共舞"值得期待,但前提是:印度愿意放下偏见,真正走上平等合作之路。而这一切,还得看莫迪政府接下来的具体表现。
结语
说到底,这次中印关系的转机,既是两国理性务实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话说回来,虽然前路仍有挑战,但"龙象共舞"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现实。
面对这样的变化,你觉得中印合作能走多远?
信息来源: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