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观 发表于 5 天前

中印边境中段现状:我国已实控支普齐,乌热可直达印度腹地

长期以来,中印边境争议焦点主要都聚集在东段的藏南和西段的阿克赛钦、加勒万河谷等地,那么,很少被提及的中段现状如何呢?我国在这里实控了多少领土?这里的支普齐和乌热两地战略价值又有多大?



中印边境线中段现状

中印边境线中段沿喜马拉雅山走向划分,地处中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度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之间,西抵印控克什米尔,东连尼泊尔。英国殖民时期,通过在西藏边境非法勘探的惯用手法,私自绘制篡改传统习惯线,印度独立后,不仅占领了英国殖民者曾侵占的桑、葱沙两地,1954年还进一步侵占了巨哇、曲惹、
什布奇山江、拉不底、乌热、波林三多、然冲等多个地区,导致中印在边境线中段产生2000平方公里争议领土。
其中曲惹西侧毗邻巨哇地区,共同构成332平方公里区域,南侧与印度以喜马拉雅山山脉雪峰线为界,中印在此处边界以巨哇渠与司丕提河汇流西南数公里处的呼林南部为起点,沿司丕堤河至帕里河交汇处,在两河以南通过6791高地,沿口岭向南,最终通向什布奇山口,这一地区涉及中印边界争议核心区域。



葱莎地区位于桑久拉山口西南侧,公贡桑巴以东,甲扎岗噶河南岸,北岸25公里处便是桑,附近的甲扎岗嘎河三岔处则是波林三多。中印在此处边界起点位于贡桑布,自葱莎以西跨甲扎岗噶河下游出境处,从鲍哈尔沿南缘分水岭,途径公贡桑巴、干摩克向东经过玛那山口后,再向北拐弯,经条塔尔最终至海拔5611米的仲尼拉山口,全长大约100公里,涉及的葱莎、桑和波林三地既是独立的地区又互为整体,总面积1451平方公里。中印边境中段相对比较稳定,但大部分争议地区仍被印度非法控制。
中印中段边境线地处喜马拉雅山西段北麓,与喀喇昆仑山脉衔接处,且多碎石,强切割,地势复杂崎岖,加上这里平均海拔超4000米,高原寒旱,空气稀薄,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也成为限制军事行动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也为中印双方提供了重要战略缓冲。
不过,我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加强对相关地区的控制,尤其是对支普齐和乌热的控制和部署,使得我国在边境能够占据更多主动优势。



支普齐和乌热的战略价值

支普齐地处喀喇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交界地带,西以喜马拉雅山雪峰线与印度喜马偕尔邦交界,北侧毗邻印度控制下的拉达克,是扼守中印边界中段与西段的结合部,东北侧是中印界山斯诺乌山,海拔6410米,地理环境恶劣,但视野十分开阔,是天然的地理屏障。
支普齐战略价值巨大,向南深入如许藏布河谷,可对印度北阿坎德邦动态进行直接监视,向东还可与阿克赛钦互为犄角,在拉达克形成战略夹击态势,强化我国在边境中段和西段的话语权。
并且支普齐控制着莎仓纳通道,该通道是印度重要军事据点楚木惹地区与中国札达县之间的关键连接点,我国通过在支普齐设立哨所,对印度在提布列、楚木惹等地区军事部署可进行直接俯瞰,我国在支普齐莎仓纳西部高地设立5054哨位后,更是成功将公路从支普齐哨所向勒马尔列方向前推了4.5公里,极大强化了我国对这一地区的管控能力。



乌热地区则位于中段中印界山姑马拉山口以北,往北与东径拉山口和尼提山口相连,东侧则是香扎、拉不底地区,向西距离然冲仅12.2公里,这里属于达巴乡境内的高山牧场,面积约135平方公里。
乌热向南延伸可直达印度北阿坎德邦腹地,直接压缩印度在这一地区的战略纵深,对印度在北部边境的防御体系形成战略威慑,同时与北侧的支普齐又能形成战略互补,在中段构建完整的战略屏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在乌热地区曾展开多次对峙,这里也因此成为中段边界主要争议区之一,并且曾长期被印度控制。虽然我国并未在此设立全天候哨所,但近年来中国已经逐渐将公路修建至勒马尔列,并通过支普齐地区的5054 哨位对争议区进行全天候监控,通过常态化巡逻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乌热的实际控制。我国的长期投入和系统性战略布局,正在中印边境逐步转化为战略优势,这一点不止在中段,东西段边境也得到了多次印证。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印边境中段现状:我国已实控支普齐,乌热可直达印度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