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疾呼:两岸开战或无法避免,但台湾绝不可能成第二个乌克兰
随着赖清德在言论上的日益出格,台海局势变得更加紧张。马英九作为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最近多次到大陆访问,释放善意。2025年6月26日,马英九在敦煌研究院发表演讲,脱稿主张“两岸和平民主统一”,强调和平是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民主是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引发现场热烈反响。马英九一直作为两岸和平的使者存在。在这一片喧嚣中,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说过很多公道话,试图为紧张局势降温。
如今俄乌战争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试图将台海问题和乌克兰问题等同。甚至说“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对此,马英九表示:“两岸战争或许很难避免,但是台湾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乌克兰。”
一、赖清德的挑衅与台海战云
赖清德上台后,其领导的民进党政府持续推进“台独”议程,加剧了两岸紧张气氛。他多次公开宣称大陆无权代表台湾,将两岸关系框定为“两国论”,这一立场不仅激化矛盾,也让战争阴云笼罩台海。
为应对潜在冲突,赖清德延续了2022年宣布的兵役改革政策,将强制兵役从4个月延长至1年,并于2024年正式实施。
新兵训练融入美式作战指导,学习使用“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月薪也增至2.03万台币。 然而,这些举措并未增强岛内安全感,反而加剧了民众对战争的担忧。
外部势力的介入进一步复杂化局势。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加大对台军售,日本则通过军事交流暗中支持台湾当局。这些动作看似为台湾撑腰,实则让台海局势更加扑朔迷离。民进党的强硬姿态让两岸对话几近停滞,和平前景愈发渺茫。
在此背景下,马英九站出来为局势降温。他在2023年10月16日纽约大学演讲中表示:“两岸冲突风险确实存在,但台湾绝不是乌克兰,两岸关系也不同于俄乌关系。”
他认为,俄乌战争是两个主权国家间的冲突,而两岸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说法缺乏依据。
马英九的努力不止于此。2024年4月,他访问大陆,参观孙中山故居并呼吁:“两岸应携手合作,避免战争,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 他引用孙中山“和平、奋斗、救中国”的理念,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试图通过民间交流缓和气氛。然而,赖清德的挑衅让这些努力显得力不从心,台海战云依旧浓重。
二、台湾非乌克兰:地缘与军事实力的天壤之别
马英九坚称“台湾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乌克兰”,这一判断基于地缘环境和军事实力的客观对比。台湾与乌克兰在战略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大陆与俄罗斯的实力差距,决定了台湾难以复制乌克兰的抗战模式。
地缘环境的天然劣势
乌克兰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与多个北约国家接壤,陆地纵深为其提供了战略缓冲。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通过波兰等国的陆路通道获得武器和物资补给,得以持续作战。
相比之下,台湾仅3.6万平方公里,孤悬海外,台海虽是天然屏障,却也使其补给线脆弱。一旦冲突爆发,解放军可通过海军和导弹封锁海空通道,切断台湾的外部援助。
台湾距离美国本土万里之遥,补给难度远超乌克兰。即便美日有意支援,其后勤能力也难以突破大陆的封锁线。
马英九在2023年10月纽约大学演讲中引用兰德公司兵推结果:“18次模拟中,大陆均获胜,即便美国介入也无济于事。” 这一判断凸显了台湾地缘劣势的致命性。
军事实力的悬殊对比
乌克兰战前拥有25万现役兵力,战时通过总动员扩充至百万,国土防卫军迅速组建,成为抗俄主力。相比之下,台军现役兵力仅16.9万,预备役虽有166万,但训练不足,战斗力有限。
2024年虽加强了美式训练,但部队编制仅达60-80%,装甲部队多为老旧的M60和CM11坦克,难以应对现代战争。
乌克兰通过重建军事工业,自主生产无人机和弹药,而台湾高度依赖美国军售,缺乏独立造血能力。马英九在2020年9月中正大学演讲中指出:“若台海开战,美国援助的可能性不大。” 这一判断与兰德公司结论一致,凸显了台湾军事准备的不足。
反观大陆,其军事实力远超俄罗斯。截至2023年,解放军拥有约数千架作战飞机,包括歼-20、歼-16等先进型号。而台军仅430架,其主力F-16V和幻影2000难以匹敌我军。
海军方面,大陆舰队规模全球第二,拥有3艘航母和055型驱逐舰,而台湾仅靠4艘基德级驱逐舰和少量潜艇撑场面,
大陆的经济实力为其军事提供了坚实后盾,2023年GDP约为俄罗斯的10倍,工业能力更是远超。解放军的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和电子战技术领先全球。一旦开战,我军只消用“远火”就刺穿台湾天弓”防空系统的防御。
因此,马英九的“台湾非乌克兰”论断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地缘和军事实力的冷静分析。台湾若执意对抗,恐难以复制乌克兰的持久战,其命运可能更为短暂。
三、蓝绿困局:和平之门渐行渐远
马英九的反战主张代表了台湾内部的理性声音。他在2024年1月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两岸关系需建立互信,战争不是出路。” 他将台湾选举框定为“和平与战争的选择”,试图以和平路线凝聚共识。
然而,国民党影响力日渐式微,“台独”声浪高涨,其主张难以扭转局势。更重要的是,蓝绿两营的战略误判,正将台湾推向危险边缘。
马英九的和平遗产与局限
2008至2016年,马英九执政期间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三通,大陆游客和直航航班激增,两岸贸易额从890亿美元增至1880亿美元。
这一时期,两岸关系达到1949年以来最平稳状态,大陆推出多项惠台政策,如开放直航、提供奖学金等。然而,马英九未能有效遏制岛内“台独”思潮。台湾课本逐渐淡化中国历史,青少年被“去中国化”教育影响,为民进党崛起埋下伏笔。
2014年“太阳花运动”反对《两岸服贸协议》,重创马英九和国民党威信。民进党趁机上位,2016年、2020年和2024年连胜,赖清德成为“台独”急先锋。2023年民调显示,约20%民众支持“独立”,30%倾向“维持现状”,统一声音日渐边缘化。
马英九的软弱还体现在治理不力。2009年“八八风灾”救援迟缓,金融危机下失业率高达5.8%,其支持率一度跌至9%。 他未能在文化教育领域抵制“台独”,也未推动国民党内部改革,导致蓝营失去主动权。
蓝绿共性:拖延策略的代价
尽管蓝绿政见对立,但在本质上却有一体两面之嫌。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看似缓和两岸关系,实则被大陆视为暧昧的文字游戏。
国台办多次强调“九二共识”需体现“一中原则”,明确拒绝“一中各表”。 马英九虽在2025年6月敦煌演讲中呼吁“两岸和平民主统一”,却未提出具体路径。
民进党则以“台独”博取选票,推行“新南向政策”试图摆脱对大陆经济依赖,但2023年对大陆出口仍占台湾总出口40%以上。
赖清德的强硬姿态虽迎合部分民意,却让两岸对话彻底停滞。近年来,解放军多次在台海周边演习,展示导弹和无人机能力,警告意味浓厚。
蓝绿两营的拖延策略让和平窗口逐渐关闭。大陆早在1982年提出“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为台湾提供了和平路径。
然而,马英九和国民党始终未正面回应这一方案,民进党更视之为禁忌。 蓝营若真心追求和平,应放弃“一中各表”的幻想,拥抱更务实的方案。否则,蓝绿的短视将让台湾陷入更深的危机。
四、结语:和平仍可期,勿让“台独”误导
马英九的“台湾非乌克兰”论断,基于地缘和军事实力的客观分析,提醒人们正视两岸差距。他的反战主张虽代表理性声音,却因蓝绿两营的战略误判而难以落实。赖清德的挑衅让战争风险加剧,但和平之门尚未完全关闭。
对于大陆而言,和平统一始终是优先选择。近年来,大陆多次重申“九二共识”和“一国两制”,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国人无需为“台独”喧嚣所惑,更不必为战争风险过度焦虑。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纽带不可割裂。马英九的努力虽未完全奏效,但其和平理念值得肯定。
台湾的未来取决于两岸人民的共同选择。国人应保持理性,勿骄勿躁,支持和平统一的努力。唯有对话与合作,才能避免战争悲剧,让两岸共享繁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和平仍可期,但需要两岸携手,共同书写。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