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谈中越战争:一代人的牺牲和贡献,换来的是40年的经济滞后
1979年的中越战争,短暂却深远,越南人称之为“北部边界战争”,中国则称其为“对越自卫反击战”。
越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士兵的牺牲、经济的崩塌,拖慢了国家整整四十年的脚步。
越南历史学家杨国忠毕生研究这段历史,呼吁后人铭记教训。
杨国忠,1935年出生于河内一户普通农家,家中世代务农,生活清贫。他幼年时,越南正处于法国殖民统治的阴影下,河内的街头常有殖民官员的身影,乡村的生活却被战乱与贫困笼罩。
杨国忠从小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九岁开始在村里的私塾学习汉字,熟读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二战期间,日本入侵越南,他目睹了村庄被征粮的惨状,学校因战乱停课,他只能在田间劳作,夜晚借着昏暗的油灯自学。
1950年,15岁的他考入胡志明市的国立中学,成绩优异,尤其对历史情有独钟,老师称他有“挖掘真相的天赋”。
20岁时,杨国忠进入越南国家大学,主修历史与社会学。在校期间,他常埋首于图书馆,翻阅殖民时期的档案,研究越南抗法英雄的事迹。1960年代,越南抗美战争如火如荼,他虽未参军,但多次随教授深入乡村,调查战争对民生的冲击。
他走访被美军轰炸的村庄,记录农民失去家园的经历,这些见闻让他对战争的代价有了深刻体会。1975年越南统一,他站在胡志明市的街头,目睹庆祝的人群,却隐隐担忧:国家虽独立,经济根基却脆弱不堪。
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时,杨国忠已是越南国家历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主动请缨,前往边境调研,记录战争的破坏。他走访谅山的废墟,整理士兵和村民的口述历史,档案中记录了无数家庭的悲剧。他的一位同事回忆,杨国忠常在深夜整理笔记,手边放着一杯清茶,眉头紧锁。
1980年代,他出版了《被遗忘的代价》,书中直言战争不仅摧毁了越南的北部,也葬送了经济发展的机会。这本书在学术界引发争议,有人赞他敢于直言,有人批评他触碰禁忌。杨国忠不为所动,继续深入研究,查阅档案,采访老兵,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1990年代,杨国忠升任研究所主任,头发渐白,依然坚持实地考察。他多次前往老山和者阴山,凝视烈士墓碑,思考战争的意义。
2000年后,他开始公开演讲,呼吁越南年轻人正视历史。他在河内的大学礼堂里,面对数百名学生,声音洪亮,强调历史是警醒的镜子,而非歌颂的工具。
他的努力推动了越南历史教育的改革,2000年代后,官方逐渐放开对1979年战争的讨论禁忌,教科书开始客观记载战争的起因与后果。
杨国忠一生未婚,生活简朴,家中书架堆满历史书籍。他常骑一辆旧自行车,穿梭于河内街头,访谈老兵和村民。2020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让越南人明白,错误的决策如何毁掉一代人。他晚年整理老兵口述历史,力求为后人留下真实记录。
2023年,杨国忠因病去世,享年88岁。去世前,他仍在书桌上写下未完成的手稿,记录着对1979年战争的最后思考。
一代人的牺牲,换来四十年经济滞后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广西和云南分两路进军越南,东线由许世友指挥,攻向谅山;西线由杨得志领军,直扑老街。战争持续不到一个月,至3月16日,中国军队完成目标,主动撤回。这场短暂的冲突,摧毁了越南北部90%的军事设施和交通枢纽,歼灭越军5.7万余人。中国方面也付出了代价,广西和云南的烈士陵园新增了9000多座墓碑。
越南官方称这场战争为“反中国扩张主义战争”,但历史学家杨国忠指出,战争的根源在于越南领导层的战略误判。
越南在1975年统一后,领导人黎笋选择了危险的道路。他抛弃了中国在抗法、抗美战争中的援助,转而投向苏联,签订苏越友好条约,换取军事和经济支持。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红色高棉,试图称霸东南亚。同年,越军频繁越境挑衅中国,1978年记录在案的越境事件达1100多次,造成中国边民数百人死伤。
越南还推行排华政策,16万华人被驱逐,财产被没收,许多人被迫乘渔船逃往南海,命悬一线。黎笋误判形势,以为苏联的支撑足以对抗中国。1979年1月,中国发出最后警告,谈判无果,战争不可避免。
战争的破坏触目惊心。越南北部是农业和矿业重地,1979年粮食产量从1700万吨骤降至1300万吨,北部80%的矿山和工厂被毁,铁路和桥梁瘫痪,物资运输停滞。城市民房60万平方米化为废墟,15万人失去家园,农村4.5万座房屋被毁,20万农民流离失所。
教育和医疗体系同样崩溃,904所学校中的735所被毁,18万学生失学,691所幼儿园全部被破坏,1.4万名儿童无处就读。
428所医院和卫生站被摧毁,省级医院无一幸免。牲畜被炸死或被带走,农场和林场陷入瘫痪。1980年,越南工业产值仅为1978年的40%,电力供应中断,城市夜晚一片黑暗。
战争的代价远不止于此。越南政府将国家预算的30%用于军费,征召大量年轻人上前线,学校停课,医院缺药。1980年代初,粮荒席卷全国,联合国报告称50万平民流离失所。1979年后,越南未吸取教训,继续在中越边境挑起冲突。
1984年至1989年的“两山轮战”中,老山和者阴山的争夺战尤为惨烈,越军伤亡超10万人。越南经济被彻底拖垮,1980年代GDP增长率仅2-3%,远低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7-10%。泰国通过工业园吸引外资,马来西亚发展电子加工,越南却在战壕中耗尽国力。
杨国忠在《被遗忘的代价》中写道,这场战争耗费了一代人的青春。越南本可在1975年后专注重建,像战后日本那样抓住发展机遇,却因领导层的扩张野心,错失了黄金窗口。北部工业倒退数十年,农业根基崩塌,粮食短缺引发饥荒。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匮乏,让一代年轻人失去上升机会。越南的战略误判,不仅让士兵付出生命,也让整个国家陷入长达四十年的经济滞后。
杨国忠指出,战争的教训在于,扩张主义只会带来毁灭,和平才是发展的基石。
1986年,黎笋去世,越南迎来转机。新领导层推出“革新开放”,效仿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开放外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两国贸易逐步恢复。2007年,越南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开始起飞。
2000年至2020年,越南GDP年均增长6-7%,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吸引了三星、英特尔等巨头投资。胡志明市的港口堆满集装箱,河内的咖啡馆里,年轻人用智能手机规划未来。
然而,2020年越南人均GDP仅3500美元,仍落后于泰国和马来西亚。40年的经济滞后,如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沉重代价。
杨国忠晚年致力于历史教育改革。他在河内的大学演讲,呼吁教科书客观记录1979年战争的起因与后果。他的努力让越南官方逐渐放开讨论禁忌,2000年代后,战争的真相开始进入课堂。
学生们研读他的著作,讨论黎笋的战略失误,认识到战争源于越南的扩张野心,而非中国的“侵略”。
杨国忠的《历史的代价》成为大学必读书,启发年轻人反思历史,珍惜和平。他的学生继承了他的事业,继续整理老兵口述历史,推动历史教育的普及。
杨国忠2023年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