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谈中越战争:一代人的牺牲和贡献,换来的是40年的经济滞后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前言:
1979年越南陷入战火,这在越南的历史里被形容为“一代人的牺牲”。
然而许多越南学者在回望这段历史时,更愿意称其为一场本可避免的豪赌——
正是这场由错误决策引发的战争,让越南错失了战后发展的黄金窗口,其经济滞后的影响延续了整整40年。
越南刚刚完成统一,本有机会开启重建,但在周边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越南领导层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在黎笋主导下,越南将军事胜利等同于国家实力,不仅在中南半岛推行扩张政策,还不断在中越边境制造摩擦。
从1978年开始,越方在边境地区拆毁界碑、驱赶边民,甚至袭击中国村庄,累计制造冲突达七百多起,中国政府多次提出谈判解决均遭拒绝。
被迫之下,中国军队发起自卫反击。
战争持续时间虽短,却给越南北部带来重创。北部百分之九十的军事设施和交通枢纽被摧毁,这场战争已经成为越南命运的转折点。
越南历史学家阮文泰在《战后越南经济》中写道,1975年的统一本是新起点,可领导层却沉迷于地区霸权的幻梦,把国家拖进了不必要的冲突。
战争结束后越南并未收敛,反而在边境地区部署重兵形成长期对峙。
两山轮战中,越军在老山、者阴山一带投入的兵力峰值超过10万,双方反复争夺阵地,伤亡持续增加。
这10年间其士兵死伤累计超过10万人,而中国方面也有数千名烈士长眠在广西、云南的烈士陵园。
持续的冲突让越南经济雪上加霜,
北部边境的矿山和工厂在战争中被毁,交通干线几乎全部中断,河内到老街的铁路修复用了整整8年,物资运输长期依赖人力和畜力。
农业的崩溃更为致命,越南北部原本是粮食主产区,战争导致300多万亩农田荒废,农民被迫逃难。
仅仅一年,越南粮食产量从1700万吨骤降至1300万吨,更是出现全国性粮荒。
当时越南流离失所的平民超过50万人,其中20万人涌入城市乞讨,甚至有不少人冒险乘船逃往他国。
军事开支的激增彻底压垮了财政,为支撑战争,政府不得不大量印发货币,导致1980年代初通货膨胀率突破300%,
货币贬值到一麻袋纸币换不来一公斤大米的地步。
而这段时间本是东南亚经济的黄金期,看看其他国家,泰国通过建设东部海岸工业园吸引外资发展电子和汽车制造业,马来西亚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芯片封装基地。
就连资源匮乏的新加坡也实现了人均GDP翻番。
而越南却在这10年里与机遇擦肩而过,由于边境冲突不断,外资不敢进入,原本依赖中国援助的基础设施毁于一旦。
更严重的是,劳动力结构被严重扭曲,全国适龄劳动力中每4人就有1人在军队服役,农民丢下农具参军,工厂因缺人而停工。
教育和医疗领域的衰退同样触目惊心,北部边境省份有近半数学校因战争被毁,每10万人口仅拥有2名医生,许多地区连基础药品都无法供应。
当周边国家在建工厂、修公路时,越南在挖战壕、埋地雷。
后来越南新领导层终于意识到问题,推行革新开放政策,试图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
但此时的越南已落后太多,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制约着外部环境。
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越南才真正获得发展空间,外资开始进入,制造业逐步起步,加入世贸组织后其纺织、电子组装等产业迅速崛起。
但战争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越南的铁路里程仍停留在1975年的水平,高速公路仅为泰国的1/5。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这种一代人的牺牲是否值得?
战争导致越南与东南亚邻国的发展差距扩大了至少20年,决策失误代价的不仅是生命和财产,更是错过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机遇。
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更能看出选择的重要性。
1979年中国国内百废待兴,却选择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用40年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可以说,中越两国在1979年站在相似的起点,却因不同的政策选择走向了不同的轨迹。
这场战争留下的最大教训或许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从来不是靠豪赌得来的,而是需要清醒的判断、和平的环境,以及对民生的持续投入。
越南用40年的经济滞后证明,错误的决策会让一代人的牺牲失去意义,而这样的代价,任何国家都承受不起。
参考资料:
1. 越南社会科学院. 《越南经济发展报告(1975-2020)》(2021年)
2. 阮文泰. 《战后越南经济》(河内出版社,2005年)
3. 世界银行. 《东南亚经济体比较研究》(1990年)
4. 联合国难民署. 《1981年越南难民状况报告》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越边境冲突史料汇编》(2010年)
6. 《越南军事开支统计(1979-1989)》(越南国家统计局,1990年)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