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出手了!台湾已处于解放军全面包围之中,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那些造武器的钱,算来算去,数字总是对不上……。一开始的预算,和最后花出去的钱,中间差了一大截!为什么?因为以前能轻松买到的东西,现在要绕好几个圈,花几倍的代价才能弄到手,甚至根本就弄不到。这笔多出来的开销,这笔让人头疼的账目,最终需要有人来承担。这个账单,最后会落在谁的桌子上?
就说那艘潜艇吧,那个叫“海鲲”的大家伙。
当初的说法是,里面的零件都是找“欧美”买的,听起来很可靠,对不对?可事情没那么简单。造潜艇外壳用的那种特种钢材,还有控制潜艇的那些精密电子元件,真正的来源地,其实是大陆。现在,那扇门“砰”的一声关上了!那艘被寄予厚望的“海鲲”潜艇,现在动不了了。 水下的大家伙,造了一半,然后呢……?量产的计划,就这样卡在了水里,不上不下。
不只是水里的东西。
天上的飞机,也遇到了大麻烦。汉翔公司,就是那个造飞机的,他们自己也承认,日子不好过。以前习惯了从大陆拿零件,现在路被堵死,只能满世界去找替代品。结果呢?为了买到功能一样的零件,花的钱竟然是以前的二十倍! 这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常说的“不对称”打法,一下子就没了底气,这块招牌上,已经布满了裂痕。
还有天上飞的无人机,也一样。
民进党总是挂在嘴边的“本土防务”,听起来很响亮。可这响亮口号的背后,是无人机飞不起来的尴尬。没有了核心的零件供应,那些无人机就只是一堆堆昂贵的塑料和金属,失去了它的眼睛和大脑。所谓的“本土”,原来也需要靠外面的零件才能拼凑起来。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就是七月初,大陆商务部发布的一纸禁令。禁令上白纸黑字,点名了八家台湾的军工企业,宣布停止向它们供应所有可以军民两用的物资。什么是“军民两用”?就是那些既能做普通东西,也能拿来做武器的材料和零件。这一招,没动用一兵一卒,却直接打在了要害上。大陆似乎根本不用动枪动炮,光是管好自己的供应链,就足够了。
有人会说,可以去找美国帮忙啊?
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但现实吗?就在六月份,《纽约时报》自己都报道说,美国的军工企业,也被卡住了脖子。他们造先进武器需要的稀土金属,比如一种叫作“钐”的材料,全球的供应大头,都握在大陆手里。美国自己都缺东西,如果台湾被封锁起来,连一个螺丝钉都运不进来的时候……。 真到了那个时候,谁能保证,一船船的零件会准时送到?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那些停在机坪上的战机,心里清楚。
一架战机,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缺一不可。导弹的制导系统,需要稀土金属;飞机的发动机,需要特殊的合金。如果这些最基础的原材料都断了来源,战机还能飞上天吗?还是说,它们最终的命运,就是成为停机坪上昂贵的装饰品,供人参观?岛屿一旦被封锁,这些铁鸟或许连翅膀都挥动不起来。
中山科学院,被称作台湾的“军工大脑”。
里面的专家们,想法很多,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他们设计的“雄风”导弹,他们规划的无人机集群,在纸面上看,威力十足。可现实是,没有了大陆供应的原材料,这些设计就永远只能是设计。中山科学院那些“军工大脑”们,再多的图纸,也变不成实体! 所有的宏伟蓝图,都成了空中楼阁,轻轻一戳,就破了。
这连锁反应的后果,是军工成本的暴涨。
过去花一块钱能办成的事,现在要花三块、四块,甚至更多。这个差价谁来补?羊毛出在羊身上。民进党当局花大钱搞的那些军工项目,成本不断攀升,最终这些沉重的经济压力,都会转移到台湾老百姓的肩上。所谓的“自主防卫”,成了一个代价高昂的骗局。
杀伤力大的,不是一时的短缺,而是长远的断档。
这次的制裁,狠就狠在“釜底抽薪”。它打击的,是整个军工体系的神经中枢。装备的更新换代,直接被按下了暂停键。再过个五年、十年,当别人的武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台军手里的,恐怕就只剩下一堆老古董了。这种技术上的差距,不是花钱从美国买几件武器就能填平的。
还是回到了那个最开始的问题:钱。
大陆的这一招,连炮弹钱都省了,只是静静地关上了一扇门,就让台湾自己去体会那种供应链断裂的切肤之痛。军工企业停产、研发项目烂尾……那些曾经被吹上天的“防务自主”,在现实面前,被撕得粉碎。民进党吹的牛皮,被供应链彻底戳破了。
当工厂的机器都安静下来,当一个个宏大的项目都悄无声息地烂尾……
人们会看到,那些曾经的承诺,那些激昂的口号,都变得那么空洞。等到“海鲲”潜艇真的因为缺少零件而变成一堆废铁的那天,不知道赖清德,又准备拿什么来继续他的故事呢?到时候,曾经吹过的牛皮,又该如何收场呢?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