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享 发表于 3 天前

真正的高考,从选科开始

有些人选科,是翻了翻课本,看哪门看着顺眼;有些人选科,是翻了翻成绩单,看看哪门最不讨厌;还有些人——看着物化生和物化地,犹豫了整整一个假期,最后选了个“好像没那么痛苦”的。
结果一转身,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三年,连“好像”都成了笑话。
没错,我就是这种后知后觉型选手。
高一的时候,别人还在学物理,我已经在用物理公式给自己算命;别人讨论化学反应速率,我在琢磨我这个人,到底哪一门能反应出我这点智商还值几个积分。再后来,听说“学霸选生物,准学霸选地理”,我当场一个激灵,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自己骗了:
一直以为自己是学霸,选了生物才发现,学霸是能卷出生物高分的,而我只是“学着像个霸”。
可怕的不是选错科目,而是选科这事儿,它太像抽奖。
手握两门看起来“难度差不多”的学科——生物VS地理,却隐藏着天差地别的命运走向。你以为只是“今天吃火锅还是烧烤”的级别,实际是“今天穿宇航服还是防弹衣”的生死抉择。

第一、学霸选生物,不是因为生物简单

生物对学霸来说,不是挑战,是保险箱。
怎么理解?就像买基金,有人追热点、有人成本价拿稳健型,学霸选生物,就是选择了一只“波动小、收益稳”的基金。
不会突然暴涨让你变首富,但也不会突然血亏叫你跳楼。
生物这门课,知识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几乎没有“神题”和“迷惑行为”。靠死记硬背固然吃亏,但只要理解透彻、刷题扎实,掌握住大局的,基本都能拿个稳稳的中高分。
说白了,就是不出妖题,不玩玄学,不讲命运,全靠实力。
但关键问题来了:学霸不怕难,怕的是不确定。
他们写题写得起茧,熬夜熬得起油烟,却输不起“意外”。要是一门科目,今天能考98,明天掉到76,不是考试,是打麻将,怎么拼?
有一次月考,生物出了道“光合作用的主产物是啥”的题,我写完当场懵了:小学都知道答案是葡萄糖,可题里玩了一点暗示,稍微眼花就写成了ATP。我这边心脏差点停摆,班里那位物化生学霸笑了:“别怕,最多扣两分,题型太熟。”
你看,打生物仗的学霸,身上就是带了护甲,打不穿的。

有次期中考试后,学霸A和我对答案。A是那种上课眼皮都不抬一下,考试稳得像养老金到账的那种狠人。
我问:“生物第十二题你写的啥?”
A淡淡一笑:“DNA复制那题啊,标了个逆转录。”
我一脸懵:“啥逆转录,不是复制吗?”
他边吃泡芙边说:“这题出得太套路了,前脚说病毒,后脚肯定要你找HIV路径,不然干嘛提病毒?出题人套路深,我跟他斗智斗勇。”
我陷入沉思:难怪我只能考85,他能考98。他不是比我聪明,是比我更像题目的“原配”。我只是备胎,题型变了我就下岗。
结尾时他还不忘补刀:“生物就这好——看懂了就不怕乱,考试也能稳。
你让我考地理?那就是拆盲盒,运气不好地貌图都看成香菜。”

第二、地理是准学霸的天堂,但天堂门口是“玄学门”

地理对准学霸来说,是一个可以翻身的机会,但也是一场心跳测试。
你看那些自认为“天赋一般、理解慢一拍”的同学,转头选了地理,成绩突然冒头,就跟中年男人突然学会了搓麻将一样,顿时风生水起。
为啥?
地理这东西,逻辑感强,题型规律,图多图少都是套路。再加上赋分机制宽松,卷面上拿个前10没那么难。
但别高兴太早。高兴的时候,地理可以考到98;你一松懈,它能让你考到72。这是什么概念?它不是你写错几个知识点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答题过程——玄学附体。
有道地理大题,讲的是“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我头也不抬写了一页“多雨+高温=水稻嘎嘎香”。考完一对答案,懵了:题目的真正主旨是“地形+劳动力+基础设施”,我直接用小学自然知识讲了一大段……
但是考官看了,大概觉得“这个孩子有自己的思考”,然后扣了13分。
有次全市统考,班上地理顶流B哥兴冲冲地走进考场,说:“老子背了十套高原地形图,今天怎么着都不虚。”
结果卷子一发,第一题:河流流向与城市布局。第二题: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高原地形图?一张没有。B哥坐在那儿像失恋了,脸上的希望从“北纬30°”掉到了“海平面以下”。
考完他回班一脸绝望地说:“这是搞偷袭,抓特务都没这么阴。”
我安慰他说:“可能你就是那个被特务抓走的。”
他干笑几声:“别说了,我以后只信风水不信风向。”
你看,地理就是这样,不仅考你知识,还考你命。赌对了风向,坐着热气球也能飞上天;赌错了,就算你带指南针进场,也能在卷子上迷路。

第三、从学科难度到赋分潜规则,教育的真相写在小字里

选科,其实不是在选喜欢的科目,而是在下注你自己能否被“赋值”。
学科的绝对难度固然重要,但在高考的“赋分体系”下,更重要的是:你在这个池子里,是大鱼,还是小鱼?如果你是学霸,在生物里能游在前面,即便这水深点,也能靠实力突围;可如果你是准学霸,选生物意味着你刚想游就被压在水底。
相反,地理这口池子浅,波动大,小鱼也能翻点浪,偶尔撞上个上浮机会,咕噜咕噜冒个泡也能露脸。
赋分其实是教育的魔术。
它把一张80分的试卷,凭“分布”变成91分,也能把95分变成89分——靠的不是卷子,而是别人怎么写。
但没人在你选科时告诉你这一点。招生简章讲的是“兴趣为主、综合发展”,实际操作讲的是“热门专业、政策倾斜、头部分流”。
明面上要你做自己,暗地里早就给“自己”定好了轨道。
有一次模拟考完,班主任拿着一张赋分表冲进教室,脸色阴得像暴风雨要来,说:“你们知道吗?生物前10才给90分,地理前10直接爆表,98起步!”
班上瞬间炸了锅,一个物化生的同学哀怨地说:“我考91实际变88,他考95直接飞上天,这叫公平?”
班主任冷笑一声:“高考不是公平,是概率。”
当晚那位同学在宿舍画了张图,上面写着:“赋分系统——一场无声的内卷战争。”
下面还写了个小字:“你以为自己在学习,实际上你在被选择。”
我看完差点哭出声:好家伙,高考从来不是让你选,而是让你“被选中能选”。

说到底,选物化生,还是物化地,不是一个“选哪个容易考高分”的问题,而是“你是谁,在什么段位,在什么池子里,能玩出最小代价最大收益”的逻辑推演。
如果你是顶级选手,稳定输出的类型,那生物更适合你——少玄学,多确定,是高压下的保险箱;但如果你是中坚部队,略微起伏但偶尔能出彩的那种选手,地理或许是你上分的弹射座椅——拼命一跳,说不定就蹦到了更高的位置。
真正的问题不在“生物难还是地理易”,而是你有没有搞清楚——你究竟是想赌一把翻盘,还是愿意用稳定熬出胜利?
别让你的选科,变成你三年痛苦的起点。
不是所有“爱”都会变成优势,也不是所有“难”都注定失败。关键是,别在被安排的体系中失去了选择自己的能力。
所以,往后再说“选什么科”的时候,不妨先看看镜子,问一句:
“你是想当那个把刀放在脖子上还能算准切哪的外科医生,还是想做那个在天上画地图能抓住风向的飞行员?”
然后,选你能活下来的方式,就行。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正的高考,从选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