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NBA历史20大球星,乔丹拉塞尔前2名,科比詹姆斯一个档级
多少人困在从0到1的焦虑里,却忘了王宁利医生用30年证明:1后面能跟多少个0,全看你往哪发力。昨天北京这场医学报告会扎心了,四位顶尖学者用半辈子诠释,真正的突破始于专注一个"1"。王宁利那例脑脊液漏患者就是个普通病例编号,他硬是盯了十年,推翻教科书定论。
现在满屏刷"1111"的网络梗太讽刺。手指头动两下就算表态,键盘敲得飞起。医学前辈们用十年才验证一个推测,年轻人却指望直播三天成顶流。一汽解放卡车头上的"1"在高速跑了六十年,评论区小年轻还在问"这标志值不值钱"。
数字1早被玩坏了。数学定义里它是最小正整数,哲学意义象征万物起源。现实呢?社交媒体把1变成廉价复制品。那些真把1做出分量的,哪个不是死磕一个方向。安贞医院张宏家坚持心血管数据整合,十年才打通信息孤岛。季加孚的胃癌研究,样本量起步就是三千例。
卡车司机最懂1的分量。解放车标在雨里反光时,背后是传动轴扭矩的精密计算。医学团队凌晨的实验室灯光,照的是第六万份病理切片。这些1的厚度,岂是弹幕里滚动的"收到"能比?
浮躁时代更需要定力。当所有人都在找捷径,死守一个坐标的人反而成了灯塔。下次刷"1111"跟风时,想想同仁医院那盏亮到天明的无影灯。数字本身没价值,价值在于你往1后面添了多少个真实脚印。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